【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臺灣因為少子化浪潮來襲,今年大專校院大一新生人數將跌破25萬人,比去年少1成。為此教育部規畫高教創新轉型方案,提出補助經費及核定招生名額可跨縣市互用等誘因,鼓勵大學合併。國內目前有158所大專校院,預計2023年時,公立大學要併掉8至12校。

(影像截取自歐洲大學協會)

不只臺灣,近幾年在歐洲也有高等教育機構整併的風潮,根據歐洲大學協會(The 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EUA)的統計,已有近100個大學整併案發生在21世紀,整併的風潮在這幾年更越加活躍,2012年有8個超大型大學或大學聯盟成立;2013年與2014年則分別成立了12個與14個超大型大學或大學聯盟。

愛沙尼亞政府為了減少高等教育機構的數量,從2000年的41所減量至2012年的29所,丹麥也是在政府支持下,為了將大學數量從12間縮編至8間。法國方面,政府對於高等教育機構間的整併雖然採取支持的態度,卻開放給大學或研究機構自行決定。

德國也在吸取了其他由政府引導的大學整併經驗後,整併了Karlsruhe大學與Karlsruhe研究中心成為Karlsruhe理工學院,企圖發展成歐洲的麻省理工學院。

芬蘭政府為了提升國內表現不佳的高等教育環境,極力引導大學與院校間的整併,例如在首都新成立的Aalto大學即整合了赫爾辛基經濟學院(Helsinki School of Economics)、赫爾辛基科技大學(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以及藝術與設計大學(University of Arts and Design)。此所新的大型大學確實也成功將自身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的排名向前進了50名。

英國過去半世紀中,高等教育機構的發展狀況也大半被大學間的整併占據了版面。根據Lancaster大學的研究調查,對照1994-95年與2009-2010年間的高等教育機構的發展,其中有3成的高等教育機構走向了合併,最顯著的案例就是2014年年底,由倫敦市長大力促成的教育學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 IOE)與倫敦大學學院(United College London, UCL)合併案。使倫敦大學學院得以順利推進其成為一綜合型大學的目標。另一方面,接收了IOE的資產,也讓倫敦大學學院成為全英國學校資產第二大的大學。

整體而言,歐洲的大學或研究機構朝向整併趨勢的原因不外乎是為了能獲得更多的資源、贏得更高的全球研究能見度與聲譽,並擴大研究領域的影響力。當然,部份整併的案例則是因少子化影響到新生人數下滑的人口因素。

參考資料:
擴大高教能量 歐洲高等學府掀整併風潮 (教育部電子報)
英政府刪經費 3成高教機構選擇合併(教育部電子報)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