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簡如閔

「「本月社企」為社企流編輯室其中一個撰寫主題,每個月會介紹一個具有社會創新性、獲利能力、與永續經營潛力的社會企業,除了分析該企業的社會創新模式外,也會較為深入地報導其在經營管理上的成功關鍵或面臨挑戰,希望讓讀者全方位認識一個社會企業。」

最近台灣出現許多從「空間」出發,發展策展、活動策畫等商業模式的創業型態,「共同創業空間(co-working space)」也逐漸成為城市中的獨特景觀。本次社企流編輯再次帶回國際現場的採訪報導,帶您走訪紐約,一窺紐約最大的社會創新中心(Centre for Social Innovation,以下簡稱CSI),看他們如何將改變理論(Theory of Change)實踐於共同創業空間經營思維之中。

一個尋常的夏日早晨,當你步入公司大門,映入眼簾的不是電腦或辦公桌,而是一間典雅高尚的開放式廚房,和圍著方桌享用早餐的人們。廚房外是咖啡廳般的會客大廳,穿梭其中的人形形色色,有的在會議室開會,有的專注埋首收發e-mail、寫部落格,有的則和夥伴們自在交談,激盪改變世界的新點子。

這裡是紐約社會創新中心CSI的現場,一群力圖解決社會問題、激發創新想法的行動者,相遇在紐約曼哈頓第九大道26街、遙望哈德遜河風光的空間。他們交換彼此關懷的議題,試圖擴大創意連結的可能;CSI的經營者也積極以工作、連結、創造、轉化等步驟協助進駐單位成長,讓人與空間交融成蓬勃、有朝氣的聚落。(同場加映:社會企業共同工作空間,開創紐約市歷史新頁

直擊24,000平方英呎、200個社會創業個案薈萃的CSI

紐約CSI的執行董事Eli Malinsky剛結束早晨的會議,他充滿活力地步出辦公室,熱情向我們介紹佔地24,000平方英呎之大,卻在短短兩年多內就達到200個社會創業實體匯聚的空間。

在這裡,可以看到許多微型社會企業或非營利組織,也有頗具規模的組織進駐辦公,像是全球最大的社會企業家培育組織Ashoka、想解決個人與社會問題的女性內衣品牌Thinx也選擇在此設點,成為緊密連結的社會網絡一員。(延伸閱讀:看Thinx如何用最「性感」的方式回饋社會

「從藝術、健康、環境、教育、社會正義、社區發展、設計……等領域都有!」Eli指出,關注不同議題的各式組織在這兩年內陸續進駐CSI,同時,也有許多支持這個體系的專業人員,如:律師、會計師等,來到CSI展開新型態的工作。他表示:「這個空間中,有三分之一是非營利性質的組織或專案,有三分之一是營利性質的社會企業,有另外三分之一尚未決定經營型態。」


(CSI的客廳擺放沙發,會員們能自由在其中談話、工作)

從多倫多到紐約 以空間涵納城市多元

Eli兩年多前從CSI加拿大多倫多總部,被派遣至紐約的分部,和夥伴一起打造這個聚落。他提到,加拿大多倫多本身是個社業企業、非營利組織薈萃,且創新思維相當濃厚的城市,過去CSI在發展上,比較朝向在地深入化的策略,而非積極海外拓點、複製同一模式的廣泛作法。

「有天,紐約的機會來了,」總部位於加拿大多倫多的CSI,在兩年多前做了個重要決定──在紐約曼哈頓附近的辦公大樓中,創建第二個CSI社會創新中心,在距離多倫多僅90分鐘航程的紐約,豐富大蘋果中的社會企業生態。他指出,從加拿大的模式到紐約模式,大抵而言類似,但紐約擁有更多資源及多元的城市文化。

「兩年前我們來到紐約時,這裡只有兩個類似的空間,」Eli表示,社會創新的浪潮近年來席捲世界各處,許多人都嘗試想做些什麼,「人們的社會意識愈來愈強大,我們僅是協助讓它發生、建立這個生態系。」他告訴我們,即使台灣目前尚無進駐大量社會企業或非營利組織的共同創業空間,「但並不代表遙遙落後十五年。」近十年來,他在多倫多和紐約看到的匯聚效應,也都是才剛發生、正在蓬勃發展的趨勢。


CSI成員照片與留言板)

CSI空間變革三部曲:空間-社區-創新

「美好的想法在這個空間發生!」

Eli指出,CSI的經營思維落實了管理學中「改變理論」(Theory of Change),從營造空間、連結社群到追求創新的階段性行動中,CSI要讓創業家們從工作場所的比鄰(co-location)開始,進一步演化成共同工作(co-working),最終成為社區聚落(community hub)。

變革的第一步是「空間」(Space),Eli表示,在空間設計上,不能制式,要讓它很酷,並將使用者的創意置入其中。CSI的場地 中,有共同廚房、咖啡廳似的討論空間,辦公空間全是透明隔板,還有可拆卸、移動的牆壁和繽紛的心情留言板,種種設計皆是為了促進使用者對空間的好感,讓人身在其中可以看見、感覺,愉快地生活。

CSI改變的第二步是「社區」(Community),CSI並不會放任進駐的組織自行發展,而是會有「社群活絡員」(Community Animator)協助初來乍到的組織或個人認識彼此,透過一起料理午餐、電影、參加農夫市集的經驗,促進不同群體間的對話,打開他們一起合作、點子相互激盪的機會。

第三步則來到「創新」(Innovation),Eli指出,創新的點子往往透過前兩步驟人與人之間的熟悉而累積,這裡的創業家每天經常會互相通信,向他人詢問發展事業體時預算或策略的種種議題,或討論各種合作的可能性。

他以CSI進駐成員—發起紀念都市思想家Jane Jacobs的Jane’s Walk專案為例,當初僅是其中一個成員希望走上街頭,向陌生人分享城市故事的點子,但透過進駐單位的響應和行動,已經達到擴及全球40個以上的國家,超過1500段旅程的規模。「個人的力量很微小,社群的力量卻能夠成就強而有力的創新行動,」Eli表示。


(各式辦公桌與辦公空間)

收房租也募款 志工交換辦公桌

「我們的商業模式很簡單,就是『收房租』。」Eli表示,CSI出租會議空間、辦公桌,或是幾個小時的討論空間,各類租金的來源,構成他們75%的營運財源。然而,單靠租金無法支撐空間營運,目前CSI有25%的財源來自慈善事業、企業與政府補助款。換言之,CSI是個集營利與非營利特質的共同創業空間,Eli表示,未來他們希望能建立起更強大的捐獻系統,藉此支援他們舉辦更多活動,促進進駐會員之間的連結與火花。

Eli表示,作為空間經營者,CSI除了建置實體空間外,並不會自行發起很多專案,從2004年加拿大總部成立至今,僅有20~30個專案左右,大多是辦給會員的微型貸款(Micro Loan),或是舉辦工作坊、講座活動。「CSI的進駐成員本身已有很多自己的專案,我們則負責製造機會。」Eli表示,他們也曾提供那些沒有空間需求,但希望認識這個空間的人們,有非會員的使用購買機制。

2015年,CSI更推出了「交換辦公桌」(Desk Exchange Community Animator,DECA)專案,透過「以時間換取空間(trades time for space)」的方式,讓人們可以透過每週擔任一日志工,換取使用CSI「搶手辦公桌」(Hot Desk)與空間中各式資源、人脈的機會。

從文化出發 深化空間內蘊

在CSI工作的近十年來,Eli也發覺CSI相當重視組織文化,強調社區與合作的重要性,而這也成為其經營上的特色。

首先,Eli指出他們和其他95%的共同創業空間不同,僅接受具社會意識、或能創造社會影響力(social impact)的專案進駐;其次,他們以大城市做為建置空間的地點,期許聚落的出現,能夠引發這個城市的決策者對相關議題的重視;其三,CSI希望從平等的公司文化開始,扭轉現在許多hub的問題──管理階層化造成僵化、缺乏彈性。他期盼CSI員工和進駐的團隊間持續保持良性、平等的互動,讓軟性的文化深入工作場域,創造在空間中愉快生活、工作的氛圍。

同時,他也不諱言,CSI在發展過程中,也曾遇到組織定位和難以評估自身社會影響力的問題,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一直辯論著自己是誰?我們要提供什麼?我們是育成中心?是加速器嗎?還是學習中心?」
他認為,了解自己的定位及社會當前需要相當重要,挑戰是必要的過程,透過持續與夥伴的溝通與嘗試,才能讓前路更明確、長久。

對正在紐約起步的CSI來說,未來的發展充滿未知且令人期待,Eli表示,未來的三至五年,CSI渴望再拓點至1~2個城市,且不只提供空間,而是希望透過更多元的方式,幫助整個生態系更有效率,他說:「這是一份我全心認同的價值和工作,希望能協助更多人走得更遠。」


(社企流編輯部Grace和Amy與紐約CSI執行董事Eli Milansky於採訪後合影)

延伸閱讀

Centre for Social Innovation New York City
Centre for Social Innovation: Home

關鍵字:co-working space、共同工作空間、創新創業

本圖/文由「社企流」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本月社企:紐約CSI現場直擊──社會創業家的城市綠洲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