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夏俊明高雄報導】

放下矽谷百萬年薪返台繼承農業家業的杜司偉弟兄,2009年回國恰好遇到台灣正式公告「有機農產品、農產加工品查處規定」,所有以「有機」出售的農產品皆需要通過檢測,有機、無毒等環保觀念開始被社會廣傳。對於從國外返台又是農二代的杜司偉來講,以保護環境的方式進行耕種是再平常不過的道理。

他找出因地制宜最適合的作物,以有機生鮮的金針開啟他的精緻農業之路,並接著栽種有機樹豆、紅藜等,透過自製有機液肥、整治農地回歸勞力而不靠化學藥劑,即便高成本、高勞力、低產量,但如今在越來越重視食安問題的今天,許多公司直接上山找小農,從產地引進有機無毒的作物,讓這些頂著零收入危機也堅持有機的小農們,終於見到一線生機,證實有價值的東西至終會為人所需要、重視,有機也能出頭天!

從精緻農業找有機生路 起步不易
在台灣,因為產量問題,做有機難免要走精緻農業。體認這一點,杜司偉回到高雄老家,先是重整土地,讓陽光、空氣、水與雜草恢復最合適自然的生態,以種植金針起家,送檢通過有機認證,接洽廠商收購生鮮有機金針,製作相關產品或受創意商家運用作為食材,努力走著有機的路。

五年多下來,除了有機金針,他還種植梅子、紅藜、樹豆與諾麗果。肥料方面,透過收購牛奶、優酪乳等含有好菌的過期品,經過獨門秘方加工後自製有機液肥,並讓土地的雜草拔除後回歸成為土地養分等方式,以友善大地為原則,沒路也找出一條路。

他提到,雖然政府鼓勵有機農業,但卻沒有適合台灣在地的配套研究與相關輔導辦法,因此許多走有機的小農只得自己摸索,甚至有的農人走不下去落得賠光積蓄的也有。

尤其在本屬高溫多濕海島型氣候的台灣,本就是病蟲害容易滋生的環境,作物不靠藥劑除蟲,除非不為謀生,否則很難有足夠產量面對市場需求與生計,更別提要符合參考歐美國家法案所立下的有機規章。在環境不同下,要能完全通過是難上加難,要不就是不敷成本,這成為許多農民難以跟進有機農業的最大難處。

缺乏因地制宜的研究與Know-How
早期的台灣農業社會本來就是採有機農法,直到工業革命後,人口增加帶動產量的要求增加,市場觀念進入,才使台灣農林漁業為求效率而選擇透過化學方式來增加產量,也從收入與低成本中得到回饋,因而持續下去。

然而,地球只有一個,當環保意識漸漸抬頭後,改變最好的方式其實就是回歸傳統的方法去種植。參考韓日作法的杜司偉提到,韓日農人有政府主動協助人民推動有機,不僅執行有效率,甚至早在鼓吹之前就透過教育教導民眾有機觀念、研發有機技術並尊重農人為國家帶來的價值,才得以順利啟動。台灣缺乏的,包括針對台灣地形氣候進行有機農法研究型的單位,多數都只是複製國外作法,忽略因地制宜的必要性,也缺乏know-how的輔導。直到如今,還有許多專家學者因為氣候不適宜而唱衰台灣走有機農業,然而,杜司偉卻選擇繼續相信。

籲產官學共造有機未來 存留好土
他並盼望,國家對於農民的形象能有所教育與恢復,讓農業重新恢復其本有的亮光,帶動更多農二代願意回頭,透過有機農業保護自然,彼此分享技術與經驗;同時,在企業已經掀起與小農合作的風潮下,政府是否也能透過官方為更多小農設定輔導鼓勵方案,讓社會百姓吃的安心,存留給下一代的土地也才會更久、更好。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有機也能出頭天,堅持中見契機 環保型農杜司偉 籲恢復農民形象、農業亮光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延伸閱讀:
科技美學紅不讓 讓設計提升產品附加價值
可以儲電發光的神奇織物
中國豬大便也可以轉化成再生能源
當紅「擴增實境」技術
創新的感官互動體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