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

誰可以讓媽媽擁抱、誰的蛋糕比較大塊、誰要玩這個玩具…,孩子之間的爭執似乎沒完沒了,爭執的事件似乎也都是不重要的小事。一項研究顯示,學步期和學齡前的孩子之間平均每小時爭執6次以上,防疫期間整天宅在家,爭執的頻率恐怕更是有增無減。然而,孩子往往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和後果,完全只是為了個人心目中的公平和價值而爭論。不過,父母與孩子互動的方式可以稍微控制孩子之間的爭論,並且有助孩子開始學習自己解決糾紛。

教導孩子去想想兄弟姐妹的感受

心理學家Laurie Kramer博士和美國東北大學同事們一起設計了一項「和兄弟姊妹在一起更有趣計劃」,旨在測試父母是否可以教導孩子一些技能來幫助他們與手足之間能夠更好地相處。手足間經常爭吵是因為彼此用不同的觀點和期待來看待事情,該計劃的目標之一就是幫助兄弟姐妹了解彼此的觀點。Kramer 博士鼓勵大家經常使用「用你的方式來看,用我的方式來看」這句話,當孩子們學會考慮他人的感受並最終能夠預測他人的感受和觀點時,就有助於孩子之間擁有更健康的兄弟姐妹關係。

父母千萬不要比較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之處,當然也有他們的差異。有時,當父母稱讚其中一個的優點或長處時,在其他孩子耳中聽起反而變成是對自己的批評。因此,父母與其說:「哦,你踢足球的距離幾乎和你哥哥一樣!」,不如改成說:「看看你踢了多遠的足球!」以及,不要試圖說「你哥哥5歲的時候已經每天都是自己穿衣服,你為什麼沒辦法?」這樣的評論會讓孩子們對自己感覺不好,並激起兄弟姐妹之間的怨恨。

JOYG685

父母盡量做到平等,但不要為此感到壓力

平等對待並不總是相當於公平對待。例如,要求4歲的孩子與8歲的孩子必須同時上床睡覺,那當然是平等的,但8歲的孩子可能會認為這不公平。孩子們更喜歡被公平對待而不是平等對待,他們希望自己的個性得到尊重和理解。

不要強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時間表分享

父母與其介入孩子玩具的輪流時間表(因為總是吃力不討好,而且還會讓孩子彼此更生氣,甚至生父母的氣),不如讓孩子接受多位心理學家建議的「自己調節輪流方式」。當孩子有玩具時,他們可以在分享玩具之前決定每個人玩的時間長短。當時間到了並交出玩具時,這個自願交換的過程會對孩子彼此產生積極的影響,這將加強他們從給予中獲得的快樂和培養等待的耐心。

父母應做調解者而不是裁判

父母很難擔任孩子吵架時的裁判,因為無法總是能弄清楚誰對誰錯。反之,對於3歲及以上的孩子,研究發現父母充當調解者最有效。因此,當孩子爭吵時,請保持冷靜進行調節。

Reference

5 Ways to Keep Siblings from Figh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