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鍾藝

春節期間令人頭疼的事,排名可以居於前三的一定有熊孩子的哭鬧。雖然大人也很希望能和孩子好好溝通,但他們做錯事情的時候總不能還順著吧,那麼問題來了,只要批評和責備,熊孩子就立刻打開哭鬧模式,這可怎麼辦?

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家長首先要先扭轉一個錯誤認知:孩子犯了錯就一定要罵,光是溝通和教育還不夠,只有被罵了,孩子才會害怕,才能不敢再去犯同樣的錯誤。實際上,沒有人會心甘情願接受責罵,作為家長我們設身處地的想,如果自己被責罵,很大可能是想要去抗拒和對立,甚至是想要報復。這些負面的情緒不僅不能幫助到孩子改進行為,甚至會導致錯誤行為進一步發展。那麼,怎麼才是比較理想的方式呢?

如果孩子把媽媽剛剛洗好的衣服潑了一塊墨跡,可能我們的反應是:「你怎麼把衣服弄髒了,我才洗好的,你也太不懂事了!」如果把自己對事情負面情緒宣洩轉變為對這件事情本身的闡述,效果會很不一樣。「媽媽洗衣服挺辛苦的,花了不少時間,你把衣服又弄髒了,媽媽覺得很傷心,你沒有愛惜我的勞動成果。」孩子聽到這樣的說辭,可以降低對父母的抵觸情緒,因為媽媽是向孩子理性表情了自己的情緒需求,而不是情緒宣洩。另一方面,他們也更容易自省,想想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讓媽媽傷心。

JYTF02

在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開始主動思考時,父母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們不具備立刻改進行為的思考和能力,如果父母在說明「你做錯了」之後不加以引導,孩子依舊不能走出錯誤的怪圈,而且還不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所以,父母接下來應該做的是讓孩子明白如何對這件錯誤的事情進行彌補。「衣服被弄髒了,你需要和媽媽一起重新再洗一遍,這才是一個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好孩子。」這樣一來,孩子不僅知道了自己要做些什麼,沒有了心裡的不知所措,父母也能不那麼生氣了,畢竟看著孩子在努力彌補自己的過錯,心中的怒氣估計也能消一半。

如果孩子在重複犯錯,那麼家長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反思,你之前給到孩子的教育和改錯的方式是不是有些問題。同時,家長也要和孩子一同來探討為什麼錯誤遲遲得不到改善,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孩子希望如何改善。這個過程並不是希望孩子能提出很有建設性的意見,而是通過平等溝通的方式,強化他們對這件事情的認知,讓他們能正視這件事情,也方便家長對症下藥,找准問題的關鍵。

在和孩子溝通這件事上,核心依舊是「把孩子當成大人對待」。用平等的態度和他們溝通交流,而不是一味地自我宣洩和判斷,這能幫助父母更了解孩子,大大減少和孩子之間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