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秉翰 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近年來,國內一直在談論「少子化」對教育界的衝擊,實則,少子化對台灣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已漸次出現在各個層面,而非僅侷限於各級學校,但學校將首當其衝卻是不爭的事實,當「105年大限」來臨時,大專校院生源一口氣將遽減達3萬人之譜,屆時,少子化的第一波巨浪將吞沒無力可迴天的若干大學院校,此者尤以排名欠佳的私立學校為甚。
105年後又如何?其實發展趨勢亦未見樂觀,教育部長於日前表示,10年後的學生人數與目前比較起來將減少30萬人,學費將短收300億元,估計將會裁減1萬名老師。可知,往後接續幾波的少子化巨浪,為求保住飯碗,許多學校的教師勢必以招生任務為重,往昔令人稱羨的大學教師工作正式進入寒流期。
另一個被揭露數據是,過去10年以來,各大學新進教師人數不超過1500人,平均一年不到150人,但每年卻產出4000名博士,也就是說,新科博士想要找到教職的機率是0.03%,何其有幸的能有幾人。如果依此趨勢不變再將10年後被汰除的1萬名教師算進分母的話,到了112年時,想要在大學找到教職的機率將下降至0.01%,可以說,博士的冰河期現在正要開始。
當然,以上的統計數據並非絕對,然而整體衡量仍非樂觀,或有人寄望引進陸生與外籍生等,以天降奇兵的方式展開遠水救近火的治標行動,但殊不知水火不濟,冷熱不調,反將同受水火之害。教育部長此刻也提到,大學應啟動瘦身計畫,並創造人才多元出路。立論固然正確,但若沒有具體、穩定且長遠的政策規劃,以首長更迭之頻繁,倒頭來也只得落得人亡政熄。
「少子化」除了引發學校教職員的生計問題之外,其實潛伏著更為深刻的社會結構議題。博士教師向為國家高等人力資源,無奈少子化衝擊造成人事閒置,甚至因失業率過高而成為社會負擔,除了感嘆虛擲年華外,更是徒耗教育資源。教師的寒流終會盼得春暖,唯獨博士的冰河期於何時解凍卻仍遙遙無期。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