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妍文
「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正式公布,象徵台灣金融創新之路啟航。《遠見》帶你了解這份台版「金融監理沙盒」,究竟有哪些值得觀察的重點!
元月13日下午,金管會大會議室擠滿50多名金融、FinTech業者,外頭15℃的冷冽空氣,澆不熄每個人內心澎湃的情緒。
他們都是為了前一天金管會公布的「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這份台版「金融監理沙盒」而來。
跟過往立法不同,台版「金融監理沙盒」草案最大的突破是以「商業行為」為主體,而非行業別來規範;此外並允許FinTech公司「可從事部分金融業才准經營的業務」,意思就是說,新創業者不用比照金融業需要有千萬、億元起跳的資本額門檻,就能跨入金融領域,用更多創新、跨界的好點子與傳統金融業做競合。
業者掩不住焦慮 為什麼?
同時,也為了不讓現有法規綁住金融創新的翅膀,草案中明確指出,沙盒實驗申請人在實驗期間,可以豁免適用金融法規及刑事責任。
這樣的「測試機制」,對於原本並非金融機構的FinTech業者來說,最大的好處在於,能暫時將複雜的金融法規遵循放在一旁,一方面先讓市場了解新產品或服務帶來的好處,自己也能從市場反應中了解,究竟有沒有打到消費者痛點。另一方面也讓金管會能有信心處理新的金融創新模式上市後,所可能帶來的各種風險,進而提高FinTech業者未來正式申請執照或營運的成功機率。
照理說,有了這份草案,爭取許久、屬於台灣的金融創新之路終於可以正式敲鑼啟航,但是會議中,瀰漫的不是業者即將大展長才的喜悅,只見占人數約2∕3的金融業者,大多只回應「沒意見」「樂觀其成」;反倒是從事P2P Lending、機器人理財、資安把關的業者掩不住內心的焦慮,積極陳情。
問題1〉台灣發展FinTech目標不清?
究竟這道政府端出的金融創新大菜,嚐起來,是什麼滋味?
在草案出爐後,最讓外界疑惑的是:政府到底要什麼?
「是保護金融從業人員、管好金融業務?還是趁這波科技浪潮,帶著台灣金融業轉型到下一階段?」積極參與、推動金融監理沙盒法規的立委余宛如說。
翻開英國、新加坡等已經公布的監理沙盒法案,背後都有一個主要精神。像是英國是以「成為全球金融科技新創與發展的首選地點」為目標,聚焦在發展AI、區塊鏈、大數據與P2P應用等四大關鍵領域上。新加坡則是以「打造智慧金融中心」為依據,不僅釋出發展FinTech具體行程、監理沙盒準則外,還與全球最大金融區塊鏈聯盟R3合作,企圖將新加坡金融機構背後的金流系統用區塊鏈串接,清楚的目標核心,讓改革一波一波都有完整配套因應。
但反觀台灣出爐的「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總說明裡,監理沙盒的推動只是為了「鼓勵金融業及相關產業應用創新科技,提升效率、品質及普及化」,究竟有哪些創新要優先?還是統統都開放?沒人說得清楚。余宛如憂心具體目標不明確,金管會、金融業、FinTech新創各彈各的調,「會不會最後變成原本該放鬆的地方反而被法條訂死?」
問題2〉金管會角色是監理還是輔導?
一盤菜好不好吃,炒菜人是重要關鍵。如果,金融業需要順應科技發展而轉型,那麼,炒菜人金管會扮演的角色、炒菜技法是不是也需要調整呢?
在「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中,針對沙盒申請案,金管會將會邀集金融領域、非金融領域專家與相關機關召開審查會議,並在60天內作成准許或駁回創新實驗的決定。
「新的東西如何審查?」這是Lnb瑞保網科執行長楊瑞芬看到草案的第一個反應。過去金管會站在監理角度,凡是沒有正面表列的事,即使沒有違法也統統不能做,「沒有人想違法,但是隱藏的紅線,大家都看不到,怎麼創新?」
以前,大家都認為金融業擁有既得利益,對創新不上心,從事機器人理財業務的財報狗經理林威宇卻不這麼認為。他表示,許多金融業務在國外沒問題的,台灣卻遇上法規問題,其實業者過去十多年都在爭取創新、鬆綁的機會,只是都失敗了。
金管會的嚴格把關,確實守住了台灣保守的金融環境,但想做金融新創,真的只能「切心」,去國外做嗎?
「科技不斷在創新,不妨藉由沙盒實驗,去看看目前高度監理的法規,有哪些是當前時空環境下不妥適的,」林威宇說。
楊瑞芬則建議,金管會應該一起加入轉型行列,站在協同發展金融業的角色,把不能做的事負面表列,准許金融業者、FinTech新創在實驗期間,只要不逾越紅線,可以隨時報備調整。
維持金融秩序、保護消費者是金管會的成立初衷;用新科技、新方式解決消費者痛點是金融產業未來轉型的必然,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點,將會左右台灣金融科技是起飛成長?還是原地踏步?2017將是關鍵性的一年。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3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3月號】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