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魏孫鴻
民國87年,當時正在鋒頭上的奇美集團董事長許文龍應經建會之邀,在「政府再造種籽營」中演說,他提到:「如果濁水溪以南由他治理,他可以裁掉8成的公務員,剩下2成公務員薪水加倍,如此可以讓政府更有效率。」這個說法,在上個世紀末,幾乎就成了中華民國政府體系發展的方向。但,一轉眼就要20年了,政府搞了老半天,理論上講也應該知道多少公務員才能扛起國家機器運作的大任了吧?為什麼我們今天還是看到政府不以正式的文官而要以大量的故原來充數,讓約聘僱成為一個勞動死角呢?
直至本次國道收費員一案,2016年的總統蔡英文用稅金去補了2006年的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捅的摟子,讓政府在公共事務上大量使用約聘人員,且據稱是這種人力最大用戶的現象被凸顯出來,也才有人要正視這個問題。
跟政府作了十來年的生意,實實在在感覺到,約聘僱制度的濫用與不正視政府人力問題,已經是國家運作與發展的一大問題。
第一個面向,是保障與勞務分配的嚴重落差。這些一年一聘的約聘僱人員,在保障上正如這次許多分析所提,跟正式的公務人員乃天壤之別。但,他們的勞務負擔少嗎?加班、休假的待遇,能夠跟公務員相提並論嗎?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我們的政府不斷地偷懶用這樣的人力來彌補需求空缺,基本上就是帶頭惡化勞動條件、剝削勞動人力,民間所謂的「慣老闆」要講有樣學樣,那還真是「有所本」!
作為廠商,面對官僚系統,就以經覺得頭疼了,但當遇過認真負責的政府約聘人員時,反而覺得他們真是可憐到家。具有正式官身的長官、同僚,可以把事情都往他們身上推,反正出了問題,這樣的人明年不聘就是處份、就是交代,也解決了自己考績的壓力。但願意面對工作與責任的約聘僱人員,事要辦、班要加、責任要扛;而再優秀,也必然會想要早早脫離,找到一份真正工酬相符且有前途與保障的工作。這樣的逆淘汰,對國家哪裡會是好事?
第二個面向,有好的就必然有壞的。在權責嚴重不相符的狀態下,也就必會出現懂得鑽營、狐假虎威的這類約聘僱人員。而某些單位,甚至會以這樣的性質的工作者作為專案的承辦人(別懷疑我還見過以替代役來當承辦人的),但他們能負什麼責任?又能見著什麼樣的長遠性?心裡掛著的只有明年能不能被聘,至於工作上的細節、公眾面的問題,那都是次要又次要。而國家的政策需求、人民的血汗稅金,就在這種莫明其妙的狀態下虛執掉。
尤有甚者,有些約聘僱人員的薪資預算是來自於特定專案承包商的給付。這樣的人,實質上是承包商的員工,但卻因為派駐在政府機關,且前後可能經歷了好幾個承包商,反而一副長官樣,在專案中顛三倒四、瞎攪一通,圖得就是自己的利益。但對文官而言,那是承包商的人,壓根就不管。這樣的狀態,能讓哪一個公共事務妥善進行?又能讓國家從花掉的稅金裡得到什麼?
十來年的政府再造,我們就沒搞清楚自己要的事大政府還是小政府。要管得少卻要服務周到,民眾如此,政客屈從,自然搞不通我們要多少公務人力才夠!且當年說滿話的許老先生,他的奇美集團,豈又真是一直順風順水?得意快心的一番話,竟然就成了政府調整人力的「圭臬」,實在也是天下奇聞。
國道收費員恐怕是這類約聘僱中,問題最小的一塊了。不過就是前前朝蔡英文的爛攤子,由當今的蔡英文花錢買單罷了。但這十餘年來的政府約聘僱人員,要真串連來跟政府叫真,也搞「會吵有糖吃」,那麼不但過去為難現在,恐怕現在也難以支應未來。既然言必稱改革,那麼請蔡政府帶頭改起。用約聘僱的公務人力並不是政府精簡,只是偷懶、剝削、更是讓權責不符的問題侵蝕文官體系的根本!要真想點亮台灣,這一關,蔡政府絕不能再閃躲。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