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pencer 教授

沉寂一時的台灣「低薪」現象隨著全球策略大師Michael Porter的訪台演說又被提及,Porter在演說指出臺灣競爭力的問題出在薪資太低,其工資漲幅低於鄰近國家,而勞工平均不漲,就表示產業競爭力沒提升,因為產業永續發展表現在企業競爭力的提升與薪資的上漲,他進一步指出在全球144個國家的總體經濟力排名中台灣排名第18名,但平均所得只有第60名。

台北市長郝龍斌也曾公開批評這種低薪現象為「國恥」,但政府相關卻不斷提出「台灣的實質購買力PPP與英國不相上下」,這種說法根本不值一駁,因為如果以本國貨幣計算,過去十年台灣GDP成長了43%,韓國成長44%,幾無差距,但若以美元計價,則韓國的90%遠高於台灣的45%。所以這種確實是政府應該重視且提出解決之道。政府由總統、行政院長以降各級官員無時無刻不在對業者道德勸說,但效果似乎不佳,於是在加碼用減稅的方式來鼓勵加薪,效果有待觀察。

其實,台灣薪資低落的現象有以下觀察重點:1)、全世界各主要國家(如美、德、日、韓、新加坡等)在過去20年(1991~2013年)的實質薪資成長率都落後於勞動生產力,但台灣的落後幅度最大;2)、低階技工易被新興國家人力取代、企業附加價值低、非薪資報酬比重提高壓縮調薪空間;3)、人力供給與需求脫節。

至於對策方面,除了上述所提的道德勸說及減稅措施外,雖然金管會已採用「設計企業加薪100指數」的正面鼓勵措施,但政府其實可以結合民間相關的勞團共同訂立指標來公佈對員工最苦勞或血汗的企業,相信這種胡蘿蔔與棍子的兩面做法可有更有成效來促成企業多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