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芳毓

有的同學會能制度化代代傳承,有的像顆流星劃過,只留下短暫記憶。但你知道同學會怎麼籌辦,才能夠可長可久嗎?

關鍵之一是知名校友號召。身為舞台劇《同學會!同鞋~》的監製,王偉忠聽過許多同學會的故事。「有成就的人比較容易開同學會,」他直言,名人比較容易透過網路搜尋到,也會引起一般人「看明星」的心情,擁有眾多知名校友的北一女和台大同學會,才會有較高出席率。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在60歲退休那年,回鄉替父親撿骨。沒想到撿骨師黃忠謀是小學同學,當高科技遇上舊傳統竟碰出火花,籌辦了鹿港洛津國小第一次同學會;十年後又辦了第二場,出席人數比先前更多。

在祕書協助下,同學會有說唱藝術表演、鄉土旅遊和健康檢查。施振榮不諱言,由名人出面召集,出席率的確較高。畢業於政治大學的公信電子總經理吳惠瑜觀察,北一女校友會正副會長馮燕與陳藹玲都是名人,年僅50多歲,「經歷、體力、財力正值高峰」,所以辦得有聲有色。

若沒有知名校友,則務必要有「做人熱心,做事也有方法」的關鍵人物。這個人通常要有擔任高階主管經驗,才能將幾十人、幾百人動員起來。

全心投入同學會前,林莉曾是證券公司業副總。她認為,一屆只要一位有使命感的人,那一屆就不怕找不到老朋友,「保證一輩子幸福。」

她辦同學會除了衝出席率,還要創造驚喜,不斷發出「今天找到了A!」「B願意出席了!」這類訊息,打動大家以為不會來的人。

為什麼這麼拚?她說:「誰知道下一個十年見不見得到?能做,就儘量做!」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1月號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