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魏孫鴻

作為一個在行方面只能仰賴大眾運輸系統的台北市民而言,我想,除了車輛本身之外,電扶梯應該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無論是高架或地下,要進出捷運站,除非因個別需求或習慣搭電梯者,都免不了要搭乘電扶梯。當然,如果是趁機鍛鍊、消耗體脂肪的人,可能就會走樓梯來運動一下。

然而,這個連結月台與進出口間的關鍵交通工具,看似平凡無奇,但怎麼搭乘,在最近卻成了我心裡一塊不大不小的疙瘩。

北捷從1999年開始宣導電扶梯靠右站立,當時參照的應該是倫敦地鐵的方式,而且動用了許多大牌藝人與偶像團體作為代言宣導。但,到了2005年跨年時,當晚就有五個旅客因乘電扶梯而受傷,且其中一名女性還因為頭髮被捲入而頭皮被掀。這個事件,導致北捷付出高額的賠償金。此後,北捷就改採「緊握扶手,站穩踏階」為電扶梯搭乘的宣導標準,取代了「靠右站立,左側通行」的政策。

而北捷的參照標的,倫敦地鐵在2015年徹底地改變了靠右站立、左側通行的作法,開始宣導全站立的電扶梯搭乘方式。推動之初,讓倫敦人大大不爽,但實驗證明,全站立對於運輸量的流暢有非常顯著的提升功效。而倫敦之所以改變,據說是源自於地鐵公司某位經理人到香港看到香港地鐵電扶梯採全站立後的靈感。在透過數據換算之後,他們有信心改掉可說是由其發明的單邊站立方式,而給予旅客更安全、快速的搭乘環境。

而同樣參照英國模式的日本,近幾年來也大力地推動全站立的方式。從2010年開始,每年幾乎都會有兩個月的時間推行「一起緊握扶手」運動,希望國民「站穩踏階」就好,別在電扶梯上走動甚至奔跑,以免發生危險。

這些改變,基本上講的都是科學與數據。事實上,電扶梯的運作原理,是抵抗不了單邊站立的不平衡的,這也就是各國捷運在維修上必須加大付出的一個成本漏洞。以個人的觀察而言,北捷的電扶梯的維修頻率不算低,可能也與此相關。再說,我們以心裡認知會認為一邊淨空讓有需要的人走,運輸量應該比全站立要大。但,一份英國2002年的研究指出,像在倫敦霍爾本地鐵站,垂直高度24公尺的手扶梯,只有40%的人會考慮走上去。只站一側,手扶梯的負載量減半,卻造成底下塞滿更多群眾,拖慢了大家的速度。這樣的景況,在號稱北捷第一高的忠孝復興板南線與文湖線連通電扶梯之所在,每個尖峰時間都會上演。

而在安全性上,根據JR東日本統計,發生在其轄區內自動扶梯上的事故平均每年大約有250起之多。這也就說明了,在空間相對窄化的電扶梯上行走,危險性確實不低。更何況,在長距離的電扶梯向下奔跑的狀態,可能產生的危險性那就更令人擔憂了。

當瞭解這些之後,對於願意遵守規則的我而言,每天搭乘電扶梯時,心中就多了許多擔憂。我也清楚,在北捷改變政策卻不像倫敦地鐵那樣大力宣傳的現實下,絕大多數的「捷客」對於左側淨空還非常堅持。幾天前晚間回家出站時,還真遇著了兩人因此差點上演全武行的實況。

要說讓我往左站來改變大環境,那還真是沒有勇氣面對已成積習的大眾。但如果北捷12年前就已經揚棄了舊觀念,且天天宣傳「緊握扶手,站穩踏階」,那麼何妨學習日本推動「全站日」,且在每天的尖峰時間裡派員疏導與宣導?如果不這麼辦,想靠旅客去「潛移默化」,那不僅是不負責任,而且帶著耍賴的味道了。

自然有人會問,全站立的話那趕時間的人怎麼辦呢?嗯,一開始我也這麼擔心。別的城市我不知道,但北捷幾乎都有樓梯,所以這其實不是問題。問題只有北捷要逃避這個問題多久?把成本轉嫁到旅客身上多久?還有什麼時候會因為電扶梯左側通行再產生大狀況?作為台北進步與素質象徵的北捷,真的應該開始認真面對電扶梯怎麼搭的這個「小」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