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陝紅宇

走進書店,快步挪到歷史書籍那一架,眼光開始肆意橫掃,不出意外,幾分鐘過後你就被各類爆炸性的歷史標題所淹沒。找啊找啊找朋友,到底哪本書才是好書?到底哪類書才有趣?到底哪本書適合我讀……一連串的疑問掛心頭,何以解惑?唯有掌握歷史書分類知識。先將各類歷史書的性格特徵弄清楚,接下來找合自我脾性的書那就嗖嗖的——賊快。

歷史書大致分為三類:歷史教科書類、歷史小說類、歷史專著類。

歷史教科書類的書籍,上過學的我們都懂,它的主要特點是簡單粗暴,乾巴巴。教科書將歷史事件碼得很條理,包括事件發生背景、事件本身(時間、地點、主要參與人物等)以及它的影響。背過這些知識點,你就可以在他人面前展露。教科書較少摻雜編書者個人情緒,這是它的優點所在。書雖無聊,但能夠讓你在最短時間內補充體內所需營養。讀教科書就像是吃硬饅頭,咬起來很硬,但身體內所必須的能量元素已有,可以作為入門教材。

當然,如果你覺得教科書類的書籍太無聊,不妨轉戰歷史小說,它是教科書的補充。歷史小說,顧名思義,歷史中加入了小說的元素:故事與想像。在作者奮筆疾書下,教科書中那些事件、人物一下子都活了,有情境、有對話、有進有退、有鬥爭,主角有血有肉,有人情味。你被帶入他們所經歷的故事中,感受他們的生活,與他們共同創造了記憶點,當然,歷史事件作為附帶品也很快就被記住了。歷史小說就是歷史事件的華麗包裝盒,但一本好的歷史小說不僅僅會停留人物本身性格的塑造層面上,更會對傳統文化、現代文化進行反思,借人物之口訴自我認識,如《走向共和》(張建偉著)《大明明朝1566》(劉和平)等。但讀這類書一定需要時刻裝在心頭的是:這些歷史事件半真半虛,它有作者的主觀想像,不能全信。

如果對於真實性很苛求,那麼恭喜你,請移步到學術類書籍。讀那麼幾本學術類書籍,方知它們的厲害之處:非常嚴謹且多姿多彩。對於同一段歷史時期,不同的學者會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去解讀,讀遍那些書,你會禁不住歎一聲:果真,教科書太狹隘,歷史小說太夢幻,真實的歷史事件總是複雜多變的,而且沒有標準答案。

在這裡推薦三本書:《萬曆十五年》(黃仁宇)、《天朝的崩潰》(茅海建)《中國近現代史》(徐忠約)…… 《萬曆十五年》的厲害之處是:以小現大。抓住一些細小的點去剖析一個大朝代,上至萬曆皇帝,下至文武百官,有時還會介紹整個朝政的勢力對比。讀這本書時的感覺就好像是你偶然走到一個小路口,探頭探腦進去,竟然發現這是一片新大陸,裡面的各類物件都盤根錯節的攪合在一起,但作者早已看透了一切,為你鋪好了大路、小徑,只等你來看。另一本書《天朝的崩潰》,講的主要是清政府如何一步步走向崩潰,作者主要結合朝廷要員的性格特徵以及當時所處的環境進行分析。整本書讀下來給人最大的感受是:從鴉片戰爭開始陸陸續續簽訂條約的那些朝廷要員(如李鴻章、榮祿等),他們都是無可奈何的,他們只能這樣做,他們別無他法,這本書中作者的個人情緒降到了最低。或許,這類客觀的歷史主義者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但將所有的責任、評價都推給了上天,推給了外界。人,好像只是上天手中一個小棋子,只是歷史渾流中無關緊要的一環,說什麼人類智慧,在歷史長河中來看,都為浮雲,說不出的無奈之感。最後一本書:徐忠約版的《中國近現代史》,這本書的價值為參考文獻多為外文,這就意味著分析、評價更為全面與中立,外文文獻對於歷史研究而言尤其重要。歷史屬於人文社科類,涉及到人本身,便有立場、有人性、有情感等各類因素。作者綜合多方觀點,吸收不同意見,讓整本史書貫穿東西方文化,更容易接近歷史真相所在。另外作者本身也為香港人,故可擺脫部分思想控制,形成個人觀點。簡而言之,這本書是瞭解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視窗,書中對於1951年的土地改革有著異於主流的觀點,更逼近歷史真相,值得一讀。

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