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森佑 

近期國內「不動產借貸媒合平台im.B」爆出吸金詐騙風波,平台負責人疑似捲款潛逃,數千投資人恐怕血本無歸,成為國內首宗大型P2P借貸平台倒閉案件。據報載這個典型的「龐式騙局」規模達新台幣25億元,主要利用網站媒合民間二胎借貸服務,並以專業經營團隊、不動產抵押擔保、9%到12%的高年化報酬率、名人代言等行銷手法,成功吸引許多投資人競相投入,結果其中超過九成居然是以「販售假債權」違法吸金,終究無以為繼。近年由於各種詐騙手法不斷翻新,im.B投資詐騙案件規模龐大,廣受媒體輿論矚目,不少意見也將本案類比其他常見詐騙行為,亦即手法高超的詐騙集團無情、殘忍地誆騙一無所知的民眾,並以「智商稅」一詞來揶揄嘲諷受害者可能因為智識水平低落而受害。然而只要爬梳「龐氏騙局」的過往歷史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個人與社會心理機制,即可了解問題或許不是那麼簡單。

類似im.B投資詐騙的「龐式騙局」由來已久、層出不窮,血淋淋的案例遍佈國內外,其中最著名的當屬2008年爆發規模高達650億美元的馬多夫對沖基金詐騙案,3.7萬名受害者遍布於136個國家,騙局持續長達30年,知名受害人包括全球知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A. Spielberg)、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艾利•魏瑟爾(Elie Wiesel)、好萊塢大明星凱文•貝肯(Kevin Bacon)……,英國匯豐銀行、法國巴黎銀行、日本野村控股、蘇格蘭皇家銀行等全球大型金融機構也都淪陷受害。近期則有2018年遭揭發的太陽能公司DC Solar詐騙案,前後時間將近8年,涉及35個投資基金,詐騙金額接近10億美元,連號稱「股神」的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都難逃毒手,損失金額高達3.4億美元。持平而論,類似的投資詐騙手法一再推陳出新,唯一的共通點大概是受騙上當的對象大多是有一定教育水平的中產階級,甚至是上流菁英階層。因此,如果將這類的詐騙損失直接簡化為「智商稅」,可能無法洞悉問題的本質與全貌,因為這些「受害者」絕大多數都不是因為「笨」而栽跟斗。綜觀歷來成功的「龐氏騙局」,大多利用新興產業或科技噱頭為超乎市場水平的獲利空間掛保證,以此驅動貪婪的人性馬達之後,再透過參與者的人際網絡與社會資本,藉由「食好鬥相報」的社交特性來擴大詐騙螺旋的廣度與深度。能夠讓這麼多高社經背景的人們理智斷線投身詐騙遊戲,箇中關鍵應該是「貪」才對,用「良心稅」一詞或許更能貼切地描述「龐氏騙局」的核心本質。

黑客 騙局 電腦 匿名 通訊 密碼 打字 程序設計 盜竊 技術 賊 偷 人 恐怖分子 信息 犯罪 網絡 安全 電腦 餅乾 男人 數字 危險 病毒 因特網 刑事 間諜 網絡 筆記本電腦 數據 非法 男人 暗 在線 隱私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是,就個人層次而言,這些龐氏騙局的參與者真的是單純、無辜的受害者嗎?以這次的im.B詐騙案為例,一位自稱畢業於台大財金系的YouTuber《宅女退休吃喝生活》自述遭詐經過,也坦承雖然一開始有想過這是否是龐氏騙局,但卻抱持著一種僥倖心態,他說:「我不認為我是坐在末班車上的人,我想說我簽約簽一年三年,我利息本金應該都還可以拿回來,受害者應該是後面,當這個龐氏騙局泡沫化,被別人發現了之後,那些人才會有損失。」顯然在這個自欺欺人的騙局螺旋裡,大多數人一開始可能還有一絲絲的風險意識,畢竟投資有賺有賠。但是當初期帳面獲利完全輾壓市場水平,嘗到甜頭的獲利快感持續催化貪婪的慾望,也封殺了冷靜理性的思辨空間,每個人都不認為自己會是最後一棒的倒霉鬼。直到投資泡沫瞬間破裂,獲利幻覺的海市蜃樓坍塌之後,才驚覺自己也只是騙局裡的待宰羔羊。在這個貪念凌駕一切的人性幽谷,真的只有單純無辜的受害者嗎?

 「龐氏騙局」隨著科技的進步推陳出新,在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之下,政府監管不是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制度必然,而是鑲嵌在特定政治經濟結構與社會文化脈絡下,對於「自由 vs 管制」、「創新 vs 監理」、「風險 vs安全」這些對立的價值偏好做出取捨所形塑的動態平衡。尤其在社群網路、AI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發展速度遠遠超過既有法令規範密度的現實之下,對於防範投資詐騙,政府監管容有必要,但顯然並不充分。因此,類似im .B的私人借貸行為,與其事後諸葛地片面簡化為政府監管問題,更應該關注的焦點是民眾的「風險意識」,而不是風生水起的時候就要彈性、要自主,深怕政府管制太多斷了獲取暴利、飛黃騰達的天賜良機,直到投資泡沫破了再來哭喊政府毫無作為、放任肇禍,活脫就只是一個賭性堅強的市場小白、投資巨嬰而已。不管投資商品有多麼華麗的行銷詞彙、獲利包裝,「高風險高報酬」、「羊毛出在羊身上」、「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些基本原則才是人人應該隨時謹記在心的投資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