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瑪利

近年來由於智慧型手機與社群網路普及,你是否跟我一樣,手機LINE群組裡,早就已分別有國中、高中、大學、社團等同學會群組?這些同學會的群組,除了LINE,當然也免不了會有一個同學會臉書。

明年,我畢業的學校將舉辦30週年重聚活動,籌備會早就熱鬧展開,為此成立的30重聚LINE與臉書,整天叮叮咚咚,隨時有人上傳資訊。一個上午不看,累積上百封未讀訊息,一點也不足為奇。

一群老同學即使沒辦法經常見面,但透過群組分享照片、格言、文章、笑話,節慶時互助快樂,一有人生日就整天有人祝賀對方生日快樂等,已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不少人把學生時代的照片翻箱倒櫃找出來,掃描後分享給大家。前一陣子一位同學把我們這一屆大學聯考報紙放榜單傳給大家,更是一絕。

在這股全台的同學會熱潮中,又以年近50歲後的嬰兒潮世代最熱衷。這個世代,20多歲前努力學業、30、40歲時忙碌事業與家庭,到了50歲後才赫然發現,小孩大了、事業大概就這樣了,但朋友卻少了,回首過往,好像青澀學生時代的同班同學們最值得回憶。要取暖、要回味、要一起看未來,還是有共同記憶的老同學最好。

同學會 不再只是吃飯聊天 除了把老同學聚在社群互動外,三不五時辦同學聚會,更是免不了。儘管一直以來開同學會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由於社群揪人太方便了,台灣人召開同學會的頻率已比以往多很多,而參加人數更早已突破班為單位,而是以全校同一屆為單位,動輒千人以上不稀奇。

這使得同學會早已不只是過去幾個老同學找一個餐館吃飯聊天而已,而是跟婚宴、尾牙一樣的盛大Party了。進行這個專題時,才發現跟我們有類似觀察的人真不少。全民大劇團監製王偉忠近年來參加過不少國小到大學的同學會,深深有感,因此製作了舞台劇《同學會!同鞋~》,他深信這一定是一齣很有共鳴的戲。

而政大講座教授、企管名師司徒達賢,讓不少學生敬畏,但最近他經常跟50年前師大附中同學們在一起聚會,回憶當年,還經常相揪回學校。

逛老校園、再回去上課的那一班坐一坐,也是近年來許多人愛做的事。歐都納董事長程鯤近日就和老同學重回國中校園。

北一女30重聚更是這一股同學會熱潮中的亮點。愈辦愈有規模,找到學生的比例突破97%,節目愈來愈細膩,伴手禮更是精心設計。

該怎麼看待這股同學會熱潮?如何解讀它帶動的社會影響與意義?以及既然愈來愈興盛舉辦大型同學會,舉辦成功的關鍵與準備又該做哪些?都是本期封面報導關心的內容。

本期另一精彩內容包括一年一度的服務業第一線服務人員服務品質大調查。這個被譽為台灣服務業奧斯卡獎的調查,今年共17個業態受測,贏家的服務哲學是什麼?

全台中小學行政人員大鬧逃命潮,過去大家引以為榮的工作,現在為什麼沒人想做?值得主管機關深思。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1月號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