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松柏 教授
市場經濟最後一定要達到供給與需求的均衡,銀行的快速擴充到整併,非師範院校的大學廣設師培學分班,導致街頭流浪教師,最後各大學也紛紛關掉師培學分班,都逃不過市場供需均衡這隻看不見的手。
二十年前「廣設大學」的教改政策,大學校院從58所快速增加到162所,而另一方面的新生嬰兒卻從每年40萬人,逐年下降到20萬人,大學的供給增加近三倍、需求卻減少一半,導致大學錄取率從20%提升到100%,大學招生不足經營不佳早已浮出檯面,尤其是虎年生肖效應,105學年度的大學入學新生將比前一年度銳減5萬人,每所大學需要新生1,000人,將導致50所大學招不到學生,所以,教育部說在五年內大學要減至百所,這是很殘酷的現實。
目前的160多所是「短期嚴重的供需失衡」,100所則是「未來長期的供需均衡點」,短期失衡現象,勢必透過減少供給或增加需求來調整,問題是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到達長期的均衡?教育部說的五年是過於樂觀,我認為十年是比較中肯。
增加需求的可行方向只有兩個,一個陸生,二是外籍生,但這部份增加的名額仍是有限,難以餵飽供給者,最後只好透過減少供給來調整,當前段班的大學不願減少招生名額時,就要減少後段班大學的數量,但關掉減少大學的數量可不像關掉一家泡沫紅茶店那麼容易。
目前已有的公公併,例如市立體院與市教大合併為台北市立大學,屏教大與屏商技合併為屏東大學,都是名目上的合併,最大的不同是少了一個校長,實質的改變並不多,對於整體供需均衡的調整助益仍有限。
在私校整併方面,教育部已訂「輔導私立大專校院改善及停辦實施原則」,訂定學生不滿3,000人、近兩年新生註冊率低於六成、校務及系所評鑑太差、長期積欠教職員資水有違法事實等四項退場指標,但在執行過程中,難免會碰到民代或該退場的學校關切,而未能強制執行,在此呼籲教育部應以更強硬的手段介入招生不足及經營不佳的大學整併或退場。
透過主管機關強制性的政策工具,加上市場供需均衡法則這隻看不見的手,後段班的大學早已在速謀轉型與退場的對策,可以預見的,大學就像銀行業一樣,未來將再達到長期的供需均衡。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