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玫怡
前兩天帶著三個10歲小孩去打網球,球打完了,說好一起去吃午飯。因為餐廳位置不遠不近,附近又不好停車,開一小段路卻要花很多時間找停車位,不如讓車子原地不動,我決定帶孩子們走過去。
圖片來源/徐玫怡繪
10歲男孩們可以在球場上跑跳一個半小時不覺累,可是要他們走到餐廳,竟給我唉唉叫。老身我週x六一大早就起來伺候小孩打球,很累,從挺直腰桿到眼神,皆無足夠氣勢命令小男孩,我也懶得以充滿朝氣的姿態講出鼓勵走路的教養語言。
我氣弱的說:「來,從這裡走到橋邊,是幾步?猜對的贏。」
孩子紛紛詢問,是用大腳步還是小腳步?以誰為標準?
我說:「以自己為標準,你走幾步就算幾步,每個人只要說中自己的步伐數字,就算贏。」
孩子一聽,人人興致勃勃。有猜35步的也有猜80步的。他們第一次嘗試以步伐來計算遠近,三人數字相距頗大,人人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所以從出發點到橋邊,個個專心計算自己的步數,沒有人抱怨距離太遠。
「結果是90步!」一個答案比較接近,贏了。另外兩個說,再一次、再一次!
此時我說:「沒有誰輸給誰,誰贏了誰喔!大家都是跟自己設定的目標做輸贏比較,接下來,從橋這邊走到橋另外一邊,以走到人行道為終點,是幾步?」我看離餐廳還有一小段距離,可以繼續比賽下去。
面對小男生,我的方法通常就是設定一個目標讓他們有求勝之心,事實上這方法,女孩也適用。我們大人在維持孩子的競賽時,要注意比賽的誠實度和公平性,比賽後孩子在輸贏快翻臉時,給予適時的勸導,大致如此。
一、兩次之後,孩子對自己步伐的寬度逐漸有了概念,比到第三次,大家都是贏家,同時餐廳也到了!(耶)
打網球後的飢餓,遊戲奪標後的開心,大家一起吃了一個愉快的午餐。
算步伐,可以說是我的常用手段。當孩子不願走路、逛街、遠足一副懶散的樣子,其實會帶給我心裡壓力。每次一遇到這種情況,我常祭出這一招。似乎從孩子四、五歲可以唸誦數字可以理解大人的意思時,就可以用在家庭遠足、外出逛街的情況中。有時候可以輪流設定標的物,爺爺奶奶也能加入,每個人都可設定目標,一棵樹、一座消防栓、一隻路上的狗,都可以輪流被指定,輸贏很難說,所以孩子能一直維持高昂的興趣。
但有時候只有我們母子兩人,我會改一個方式,比如你走地上的白線,我不能踩到方框框,或是,走路時兩人同時出右腳我贏,一左一右兒子贏,前一招可慢慢步行,後一招則可快速步行,趣味橫生,兒子跟著我走路,從不覺得無趣。
延伸閱讀:
【專訪】陶晶瑩:父母難免會失控,事後親子和解不可少
臺灣父母缺乏育兒幫手及情緒抒發管道,三成兒少曾被打傷
本圖/文由「BabyHome」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徐玫怡:兒子跟著我走路,從不覺得無趣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