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閒雲野鶴
中韓已決定在年底簽訂FTA後對台灣的衝擊與台灣之因應最近展開各界熱烈討論。經濟部長、財政部長、與金管會主委也破天荒地參加電視的政論性節目,強調對台灣的衝擊甚大,而國民黨團也頻頻開記者會指控在野黨在服貿等案的多次杯葛,連累着兩岸貨貿談判的進度受阻,並希望全民對在野黨施壓,讓服貿以及未來的貨貿能早日在立法院過關。
其實,對於FTA的討論應該超越黨派,因為這是道道地地的經濟問題,但很悲哀的是涉及兩岸又被徹底的政治化了。
有關中韓FTA後對台灣的衝擊,根據經濟部的推估會使我國GDP減少0.5%,未來三至五年損失可達6500億以上,也可能造成90萬的失業人口⋯
對於以上這些言論有些學者與業者則認為誇大其詞、在嚇唬老百姓,而最具代表性的為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與中央研究院院士(民進黨執政時期的經建會主委)所主張企業的生存重在競爭力而非關稅,台灣更應在意TPP而非兩岸的FTA;以及麥格里證劵公司指出韓美與韓歐簽訂FTA後,台灣紡織等產品在美歐兩地區的市佔率不等反升,因此影響不大。
對此,經濟部長杜紫軍強調童子賢董事長所經營的是資訊業,這類產品幾年前的外銷關稅早已是零,而政府現在最擔心的是傳統的八大產業:鋼鐵、工具機、汽車、面板、偏光板、石化、紡織、與玻璃,這些產品銷往大陸的關稅從最低的5%(面板)至最高的13.25%(玻璃),影響甚鉅,而且這些產業有八成三在中南部;換言之,一旦中韓FTA生效幾年後,中南部會發生嚴重的失業問題。此外,杜部長也強調提高競爭力與爭取產品零關稅兩者並不衝突,應該兼顧。
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更指出國內最具競爭力的上市櫃公司去年的平均獲利率高達6.71%,比前年的5%高,但如果要負擔外銷關稅則所剩無幾。換言之,關稅的降低對企業的成本與獲利仍扮演一定相當重要的角色。
財政部長則指出世界各國都在搶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大陸市場,韓國與我國銷陸有超過七成產品是重疊的,韓國產品逐年降稅台灣產品如何與之競爭?我們為什麼要放棄這麼重要的大陸市場?
從以上兩造的論述來看,似乎都各有其理,但迄今仍陷入各說各話的局面,外界可清楚看出,我國與紐西蘭、新加坡等國簽類似FTA的協議時,反對黨從不反對,可見現在全世界正流行兩國之間簽署FTA是必走之路;但只牽涉到兩岸,則「國家安全」的大帽子就會滿天飛,反對黨也會大加抵制。當然執政黨也不能全怪在野黨一味杯葛,而應去瞭解他們逢中必反的根本原因,且思考如何放下身段與在野黨共思一條兼顧「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之路,或許來一場各政黨之間的「後中韓FTA時代台灣的對策」之正式辯論或國是會議是政府應該思考之路罷!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