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華苑君】
20141002張俊雄
年輕死刑犯的故事

這是其中一個年輕的死刑犯的真實故事。三十一歲時,這位死刑犯遇到了張俊雄先生,並說出自己的遺願,希望能再見到親生父親最後一面。「死刑」對於社會而言,始終都是極受重視且敏感的爭議,尤其,當一位曾是鎂光燈焦點的政治人物,放棄所有卸任後的公職禮遇,前行政院院長張俊雄選擇了監獄教化的志工工作。

「這個犯人,已經認罪悔改,也願意捐贈大體,但是,父親始終不願原諒他,因此,從來不曾來探望孩子,而他被關了九年,已經反省悔改。有一次,他跟我講,希望在執行死刑前,見到父親最後一面,我心裡面好疼……」

於是張俊雄透過各種方法,好不容易,終於找到了死刑犯的爸爸,這位父親,人生過得其實非常不順遂,不僅兒子犯罪並被判死刑的社會壓力,同時,自己事業也遭逢失敗,人生長期處在絕望的低谷,雖然,張俊雄連續幾個月的拜訪,但是,「不管怎麼拜託他,他都沒有答應要去看他的兒子,所以,回家以後,我就跪下來祈禱」,張俊雄記起當年他的禱告,「主啊,我沒有這個能力,可以去感動這個小孩子的父親,請求主發揮祢的力量,也許讓這個父親可以願意去看他的小孩……」經過幾個月後,適逢端午節左右,張俊雄先生再次前往探視此位受刑人時,經獄所人員告知,受刑人的父親帶著粽子來看他,父子倆並相擁痛哭。

這名死刑犯所犯下的是民國94年間轟動社會的案件,年輕人持西瓜刀砍死女友,二十多歲年輕的生命,無法度過情感的海嘯,不僅兩個家庭崩解,也造成社會與法治的重大衝擊。

回顧一生 唯有奉獻愛

張俊雄出生於嘉義,父親是檢察官,民國五十年代,張俊雄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台大畢業,同時以榜首考上律師高考,當年,年輕的張俊雄,「滿腦子都是民主、人權、自由的思想,以一股熱血投入了民主潮流」,自此投身政治數十年,直到第二任的行政院院長任內時毅然決定退出政界,捨棄所有的社會光環,進入監獄從事教化的志工,如此驟大的人生抉擇,究竟他的動機與動力來自何處呢?

「我在我的聖經裡寫了這麼一句話:我被主愛激勵,願獻上我的餘生,所以,我把我的餘生,選擇到去幫助在監獄裡面的邊緣人,犯罪的被害人,還有受刑人的家屬,我去關心他們。」張俊雄踏入監獄教化的工作內容,主要對象包括死刑犯、犯人的家屬、被害人及被害人的家屬,並在志工團中分享自己一路走來的故事見證。

德國神學家約格‧辛格所說:「當您很清楚感恩的回顧一生時,你會讓自己與上帝的旨意合一。」張俊雄因為信仰的力量,前往監獄,來到一個被社會所阻隔的世界,決心奉獻自己,「事實上這個工作是愛心的工作,有時看到他們所遭遇到那種悲慘的命運,感受到這是個會讓你內心滴血的工作。」

張俊雄監獄志工的工作之一是與死刑犯一對一的對話,目前他已陸續探訪了數十位死囚,一方面請他們真心悔改,同時也希望死刑犯能對於社會作最後的奉獻──捐贈器官,「對於死刑犯,我希望他能夠反省悔改,能夠接受信仰,也希望他能夠很謙虛地向被害人或他們的家屬道歉,也希望他能夠把器官留下來捐贈。」

柔軟謙卑為人尋找心靈鑰匙

我們前往張俊雄的住所進行採訪,並不華麗的裝潢卻感受到主人的質樸,他的書桌就放在客廳裡的角落,一坪大小左右的方圓,收藏整理得簡單有序,七十多歲的張俊雄,放棄隨扈與禮遇,現在仍不停歇地在加害者與被害者之間奔走,一心一意為了這些曾經破碎的人生與家庭,尋求一個和解的心靈鑰匙,認識張俊雄幾十年的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談到這位老友時,「在台灣很少有人願意做這個事情,大家都認為犯重大案子的人,都是十惡不赦,尤其是被判死刑的人,再去看這些人有什麼用?也不能挽回什麼事。」表示自己被張俊雄對於權勢、名位並不戀棧,可以淡泊地放掉,深深的感動與敬佩。

因著他的信仰,張俊雄前往一個幾乎被人遺忘的角落,去做眾人覺得不值得的事情,他認為,這卻是最寶貴最有意義的事,為了實踐理想,他以儉樸的平民身分,用柔軟謙卑的身軀,四處奔走,不以為苦,「沒有朋友理你的時候,有我在你的身旁;當你淚水滿臉的時候,我可以幫你擦乾你的眼淚;我又像一個惡水上,根本沒有橋樑讓你通過時,我願意躺下,讓你從我的身上走過。」張俊雄不斷地、一再地實踐著這樣的日常生活,心甘情願,發願解除別人身上的痛苦,並發揮他的影響力。

在採訪張俊雄先生的幾次見面與聯絡過程裡,始終感受到長者的溫煦,他總能夠耐心地、娓娓分享他所經歷的人生經驗,許多曾經造成社會震驚的人事物,以及這些死刑犯及被害人的後續故事,經由他的傳述,觀察到社會許多不為人知的寫實,雖然可能在大部分人的眼中是荒蕪貧瘠的,卻仍可能展現出生命力。就像荒漠裡的甘泉,小草的對生命力的堅持與不放棄,這是張俊雄令人尊敬與感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