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主筆】過幾天就是軍人節,今年的軍人節透露一些不尋常的氛圍。因為年金改革議題引起的風波,向來靜默的退伍和現役軍人醞釀發動九三遊行,以抗議年金改革影響他們應有的權益。

不只是軍人,當前討論的年金改革似乎多方不討好,被改革的人一肚子怨氣,提出改革的人滿腦子怒氣。到目前為止,年金改革議題似乎陷入僵局;但是又不得不進行。若繼續在這種氛圍下進行討論,我們幾乎可以預見,最後的結果是人人都不滿意,社會對立情況日趨嚴重。

年金回歸社會保險精神
這當然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情況,但是年金改革所涉及的層面之廣、專業之深,絕非短短數言可以論盡。因而,我們無法論及年金改革的專業範疇,但願意從「倫理」角度省思這個重大議題。

首先要問,「年金」的含意為何?改革的目的何在?從設立目標來看,「年金」應該隱含「社會保險」的概念,而非「社會救濟」。若為「保險」就意謂著其中有「使用者付費」的成分,因而,當許多人(包含一些政客)希望提高年金給付時,應該同時想到自付額的比例也應相對提高。如今一個非常不健康的論述則是:政府應該提高年金給付額;但不能任意改變民眾自付額比例。這是刻意討好民粹;但實際不可行的政治操作。

另一方面,即便認同年金的社會保險概念,列為被改革討論的對象仍有諸多不滿,因為認為現今討論的方向違背了政府早年對他們的承諾;亦即:他們認為站在「契約」的立場來看,政府可能嚴重違約,並因此犧牲他們的權益。

共同面對國家財政困難
醞釀發動九三遊行者是持此想法,認為他們早年願意投效軍旅是因為招募他們的雇主,也就是政府給了一些承諾。而這些承諾是在他們離開軍中之後應該兌現的;如今雇主(政府)卻想片面更改契約內容,因而引發許多怨氣。

當然,雇主(政府)有執行契約的責任和義務;然而,現實問題是:雇主本身面臨嚴重的財務問題,甚至要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作都感到有些困難。如此,就不得不檢討各種的財務負擔,包括先前允諾的契約是否仍有能力執行。政府的財政問題更是千絲萬縷,需要更廣泛、更深入的檢視與修正。單就年金問題來說,我們認為所涉及的各方應該從財富分配的倫理角度思考這個問題。

從倫理思維檢視年金議題,我們首先要提出財富過度集中的問題。近年來,台灣有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財富愈來愈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因而台灣的貧富差距日漸拉大,再加上經濟不景氣,所以貧富的感受彷彿倒轉,早年相對貧窮的軍公教,如今變得相對富裕。

宏觀角度檢視財富集中問題
當然,在民主社會中,我們不能用政策手段讓每個人都「均等」;但是我們的政策思維絕對應該想到避免財富過度集中。聖經中的「禧年」制度和「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倫理教訓,都是避免財富過度集中,且照顧弱勢的思維。

因而,在探討年金議題時,我們認為主事者應該用更宏觀的角度檢視台灣財富集中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涉及許多政策面和法規面的討論,我們必須提醒,一個財富過度集中的社會絕對不是一個穩定的社會,更無法成為一個讓人感到「確幸」的社會,這是執政者必須真誠面對的問題。

除了財富過度集中,我們在年金爭論中還觀察到另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就是「民粹」激情的操縱已經模糊了理性討論的空間。其實,這種現象在台灣的社會中屢見不顯,但是此次年金議題涉及的範圍既廣又深,主事者和涉及的群體都應謹慎避免產生民粹的激情。

因此,我們認為當前應該深思的方向為:在政府財政確實窘困的情況下,如何有條件地執行與特定群體的契約;另一方面,執政者必須關注真正弱勢者的需要,不要讓富有者割盡了田角,又以房接房、以地接地,讓貧困者徒呼負負,引發沒完沒了的民怨。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年金改革爭論的倫理思維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