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小丞  

去年底新北市發生的一起國中生殺人案件震驚社會。郭姓少年為替林姓少女出氣,持彈簧刀刺殺同校國中生,甚至在國中生倒地不醒後還補刀。令人震驚的不僅是事件本身的殘酷性,更是法院對郭姓少年和林姓少女的判刑。少年犯被判有期徒刑9年,少女被判有期徒刑8年,這樣的判決在輿論中掀起了巨大的波瀾。

這個案件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台灣的法律是否過於寬容,尤其是在處理青少年犯罪時,法律是否真正起到了應有的懲戒作用。郭姓少年犯下如此冷血的罪行,而林姓少女明顯參與其中,卻僅僅被判幾年徒刑,這是否是對正義的背叛?難道僅因為他們年輕,就可以如此輕判?

中華民國《少年事件處理法》對於未成年犯罪者有一定的保護,這在某些情況下是合理的,因為未成年人心智未成熟,有時行為可能是衝動所致,法律也期望給他們重新改過的機會。但在這起案件中,郭、林二人的行為已經遠超出「衝動犯罪」的範疇。郭姓少年手持彈簧刀,反覆刺殺同學,甚至在受害者倒地不醒後還進行補刀。更令人震驚的是,林姓少女在旁助長兇行,對於其他同學的勸架不但毫無悔意,還嗆聲「給他死」,這種明顯的惡意和冷酷讓人不寒而慄。

事發後,林姓少女更是被指控串供,回家後用手機威脅其他同學如何應對警察的詢問。這樣的行為,不僅僅是包庇,更是一種極度不負責任的行為,無視法律的威嚴。當我們看到這樣的案件,只能不禁發問:這樣的行為真的可以被輕易寬恕嗎?少年犯是否真的僅僅因年輕就可以逃脫更嚴厲的懲罰?

ADEY0230
圖片取自:(FB 吳宗憲

法院的判決雖然根據法律條文進行,但是否忽視了案件的嚴重性?法官在考量量刑時,是否過於偏重年齡因素,忽略了這些未成年犯罪者已經展示出的極度暴力傾向?當我們一再強調對未成年人的寬容時,是否也應該考慮到受害者的家庭,考慮到社會對法律公正性的期盼?受害者的生命無法重來,而加害者僅僅幾年後可能就會獲得自由,這對於受害者的家庭來說,實在是二度傷害。

中華民國的法律對未成年犯罪的寬容政策初衷是好的,期望給予年輕人改過自新的機會,但在這些惡性案件中,法律是否過於理想化?我們當然希望少年犯可以得到重新教育的機會,但這樣的機會是否應該以受害者的生命和公正為代價?法律的設計應該是保護社會、懲治犯罪,而不是讓兇手因為年齡而逃脫應有的懲罰。

在這個案件中,輕判似乎傳遞了一個錯誤的訊息——即便犯下極度惡性的罪行,只要年輕,就有可能得到寬容。這種訊息無疑會給社會帶來錯誤的價值導向,也可能鼓勵更多年輕人認為他們可以在法律的保護下肆無忌憚地行事。

因此,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對於少年犯罪的處罰機制。法律應該在寬容和正義之間找到平衡點,對於惡性案件,不應簡單地基於年齡輕而減輕刑罰,尤其是那些展現出極端暴力傾向的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法律的威嚴,並向社會傳遞正確的價值觀:無論年齡,惡行都必須受到應有的懲罰。

這起案件提醒我們,法律不僅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更是正義的象徵。當犯罪者可以輕易逃脫重刑,當受害者家庭只能默默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這是否是我們所期待的「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