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琪拉編譯

孩子還小時,常被父母冠上調皮的稱號。但很多情況,並非他們調皮,他們只是在做這個年齡會做的舉動而已。以下是幾種孩子被誤會成[調皮]的情況,還有父母可以如何幫助他們。

他們無法控制衝動。

當孩子生氣摔玩具時,父母第一個反應就是大喊[不要亂摔玩具],但同樣事情一定還會再發生。事實上,研究顯示人類大腦控制衝動的區塊要等到青少年才比較成熟,因此教導孩子自我控制一直是段[緩慢又痛苦]的旅程。

生活中總是充滿過度的刺激

無論我們帶孩子去哪兒,大賣場、公園、朋友家,一天當中他總是會崩潰大哭、憤怒尖叫好幾回。過多緊湊的行程、不斷變換的空間、缺乏休息都容易讓孩子情緒緊張,因為疲累而大哭大鬧。

也因此專家建議父母不需要為學齡前的孩子安排過多緊湊的活動。[簡單父母經]的作者培恩先生說,現代的孩子擁有太多活動、選擇和環境,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休息,而非活動。

生理影響心理

因為疲累,小孩控制情緒與行為的能力會大大降低。很多父母都會發現小孩在飯前一個小時會脾氣特別暴躁。因此,父母要理解學齡前的孩子不可能永遠容易溝通,或總是自動自發的吃晚餐、吃藥、喝水或是去睡午覺。維持孩子良好的作息是父母的責任,特別要確保他們在夜裡都能好好睡上一覺。

對於情緒,他們無法掩飾

成年人總是被教導要隱藏或淡化自己的情緒,壓抑情緒,讓自己分心,或是把情緒放到其他地方,但是幼兒還做不到。早期兒童教育家珍妮建議父母,當孩子因為失望或憤怒而大哭大叫時,父母不要因此處罰孩子的情緒反應。

ISO1

小孩天生需要大量的活動才能長大

[坐好!]不要[追你弟弟!]或是[不要拿枕頭丟來丟去!]、[不要在沙發上面跳來跳去!]這些話你是不是常對你的孩子說? 孩子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活動,像是在戶外跑跳、騎腳踏車、爬行、盪鞦韆、跳來跳去、或是跑來跑去。當孩子展現出活蹦亂跳的本性時,父母不應該把孩子冠上[調皮]的稱號,而是帶孩子去戶外公園走走,或是去打打球,因為這是他的需要!

他們很愛唱反調

一半家裡有小孩的家庭對這種親子間的紛爭都不陌生。天氣冷時一年級的孩子堅持不穿外套,學步兒堅持拿掃把掃地,或是學齡前的孩子堅持要晚上去公園玩。

即便孩子喜歡吃未熟的番茄、自己剪頭髮,或是把家中棉被枕頭疊成一層一層的堡壘很惱人,但他們正在做這個年紀本來就該做的事情—嘗試自己擬定計畫,自己做決定,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理解這件事,還有讓他們嘗試]是關鍵。

小孩有強烈[遊戲]的需求

你的學步兒可能會用優格畫自己的臉,當你想幫他換尿布時他可能故意跑給你追,他可能故意穿上爸爸的鞋子而不願穿自己的鞋子,他可能拒絕穿褲子就衝出門。這些在父母眼中[壞]的舉動,專家說其實是[他想跟你玩]的誘餌。

孩子喜歡玩愚蠢又滑稽的遊戲,你跟他的連結建立在笑聲、創意、驚喜、與興奮的分享上。儘管[與孩子嬉戲]會花時間,佔據孩子原本的生活作息與行程,因此父母常會覺得孩子[調皮]與[不合作]。但是如果父母願意花時間與孩子玩,孩子其實不需要在上床睡覺的時間[乞求]父母跟他們玩。

他們無法遵守一變再變的規矩

當你去逛大賣場時,你買了一條巧克力給他吃。當下次你又去大賣場購物時,當你對他說[不!我們這次不買巧克力。]你的孩子可能會大哭大鬧。如果今晚你睡前讀了五本書給他聽,隔晚你只念一本給他聽,他們可能也會抗議。如果今晚你問他[你晚餐要吃什麼?]而隔天你卻說[我們只有義大利麵,你不能吃其他食物。]那他可能會大聲抱怨。

因為父母每日都在面臨不同挑戰與情況,但是孩子不能理解這點,因此如果父母無法對於規矩一致,孩子也會挫折、哭鬧與尖叫。這很正常,這不是孩子故意跟你作對。

就像成人一樣,孩子也需要被事先通知,讓心理有所準備。因此,父母盡量維持每天作息的規律,然後盡量設想孩子的心情,若今天有所變化,事先讓孩子知道這一點。

 

延伸閱讀:

為何2歲小孩老是說「不要」

五招戰勝小孩上學遲到

家有寵物的小孩表現更佳?

家有2位2歲以下的小小孩

Reference :

10 ways kids appear to be acting naughty but actually 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