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陳木村
每當颱風過境之後,被淹水地區都會開始大力整頓家園,除了基礎建設再整修與強化之外,同時也會將一些被水淹過的物品全數丟棄,被丟棄的包含家具、生活用品、電器用品等,可以看到災區裡滿是一堆又一堆的廢棄物。
但是,當我們靠近那些一堆又一堆的廢棄物時,可以發現有些是完好無缺,甚而還是很新的物品,只因為它們有些是沾了汙泥、泡過水,或是些微缺陷,也有些是不堪再使用等。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其實這些都是還可以再生與再利用的物品,只因為我們沒有學會珍惜資源與再造資源。
過去在擔任職訓局評審暨評鑑委員時,發現一些偏遠地區的民眾,基於缺乏專業及其他因素,很難往外就業或發展,因此都留在家鄉沒什麼事做,只能過一天算一天。相關職訓單位為此,特提撥經費在偏遠地區辦理各種教育培訓,並鼓勵民眾只要前來參與培訓,結訓後就可以領取出席費,所以當然就會有很多民眾前來參與培訓。
然而最後的成效當然是有限,因為雖然出席率很高,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學員主要也是為了那筆出席費。再加上所培訓的課程,他們幾乎是無法聽懂,而且是跟他們毫無關係的內容與專業。
為此我與職訓單位提出一套「資源再生工藝創意班」計畫。也就是運用當地既有廢棄資源與物品,創作出可以再生的物品,讓這些本來將被廢棄資源或物品,得以創造再被利用的新價值。現在有些偏遠地方,已漸漸將此概念發展成為地區產業。
面對地球暖化、各項物質資源愈來愈匱乏、自然生態也漸漸的產生不規律現象等,人類也已意識到資源的浩劫即將來臨,因此有些國家或地區,早已在進行珍惜資源教育及落實方案。如鄰近韓國的小泥人,他們就地運用火山爆發後所遺留下來的泥灰,經過加工後成為該地區的特產與文化,並衍伸成為知名的觀光景點。
台南關仔嶺形象商圈的泥漿溫泉,也是在我輔導過後,運用遺留下來的泥漿創作成各種工藝品。再如運用金門的紅土、黃土等創作成各種工藝品,運用廢棄砲彈木箱、小輪胎等,創作各種裝飾工藝及生活用品。
一般物品都是因為人類需要而製造出來的,除非是科技創新產品,否則大多數的產品都是單一的功能,到了一定的生命週期,後就會淪為廢棄物品,此時如果將之再創造,將會讓物品資源再生,如廢棄茶壺可以彩繪後種植花藝、廢棄木椅可以再重新組合成為一幅立體裝飾畫,廢棄小五金可以創作成立體裝飾品等。
這種概念與意識如果能融入在學校教育裡,可以想像整個社會的人文與生活生態,將會是有所不一樣。因為這也是一種置入式的教育型態,不只可以激發學子的創意,還可以學習與養成珍惜資源的習慣,更可以再造具有美感與藝術的生活。
運用廢棄覘板及瓦片創作裝飾藝品
運用廢棄盤子、吸管及竹材等創作
運用廢棄物品再創作生活及裝飾用品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