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eggy_Marco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今天在台灣,許多工作的職業聲望都持續下滑,其中教師地位的淪喪應該是一般人都可以感受到的。過去師者為尊,有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將教師的地位推至僅次於君、親之後,是我們人生中影響卓著,並且備受尊榮的「重要他人」。古往今來,師徒相互扶持提攜,展現人性光輝的佳話,累世俱有,可見為師者,在華人的心目中一直是生命中關鍵的貴人。

教育產業化亂象叢生
但如今的事實是,越多人對於教師的角色乃以一種輕忽與工具化的眼光來看待,把教師看為眾多職業別中的一種,它屬個人服務業,因此也是市場機制下的一種交易型態,交易的內容就是「薪酬」與「知識」,當然或許知識之外,再加上一些「愛心」與「良心」!當教育越來越向「產業化」傾斜時,這種觀點就會越來越強勢,而家長自居為「購買者」、「消費者」的也越來越多。

許多調查都顯示教師有著自我的高期許,但卻出現越來越低落的士氣與自尊,所以這過去曾被視為志業的生涯,對許多人而言,其意義已淪喪為只是一份「中繼」的謀生工作。教師的被輕忽,是否代表著教育的沈淪,從百年樹人的角度來看,這是否是國家人力建設的一記喪鐘,是人力、知識及智慧資本失去競爭力的開始呢?調適之道,我們認為可從下述兩個「矛盾點」去加以思考與努力:

矛盾期待弱化人才培育
一、開始減少「經師」與「人師」間的矛盾:目前許多問題都肇因於整體社會包括教師、家長及學生等都以「用傳授專業學識的『經師』,定義教師的待遇」及以「期待品德出眾可為人師表的『人師』,來看教師服務品質」之間所產生的矛盾。

為何許多家長對教師產生輕忽感,動不動就覺得「老師不適任、教師待遇太高了、教師居然還有寒暑假」等批評之論等,因為他是以看經師的交易式角度來評價教師;但一談到教師的責任與義務就瞬間調整焦聚為「教師要任勞任怨、教師不應該為自己的權益影響學生的受教權、即便下班教師仍應應學生需要而無償加班指導」等,這又是以對人師的期待來定義教師服務品質而產生的論調;但二者間其實充滿著重大的矛盾與對立,這是一定要儘快解決的問題。

我們主張如何調和與傾斜到一合適的定位,是整個社會上下要嚴肅面對與努力達成的,不要再期望「人師」、「經師」能兼容並包,若是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師」已逝,就好好貫徹「經師」的內涵與身分吧!包括為人師表的老師們。

二、開始去除「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是國民應得的權益」與「教育應是『因才施教』、有價格價值的」間的矛盾:目前的問題是大學普設、家長們嚴重涉入學校專業運作與人事領域中;廢體罰、無退學、涷漲學費;不要有菁英學校;學習品質與學歷明顯低落與貶值等。但因眼見人才凋零、畢業即失業,加上國家整體人力素質持續低落,另一種聲音驟然提高,那就是並非每個人都需要上大學、教育不應淪為廉價品、沒有投資哪來優質教育呢?這些呼聲也此起彼落,明顯地和前面的觀點有的嚴重的抵觸,兩種聲音弔詭地存在於當今的社會中。

我們主張對於教育一節,無論是政策面或執行面,都不可持續陷入目前「精神分裂」困境中,而是要勇於選擇其一,當歷史的巨輪越來越朝向「教育產業化」去邁進,那就藉由立法、行政等手段,讓教育更具有市場性與服務品質吧!教師要勇於接受市場考驗如評鑑制度,而家長也要準備迎接高學費、高淘汰率的時代來臨。

時代劇烈轉換中的安慰
多年以來,台灣的教育逐漸遠離「士大夫」的思維與身段,如今越來越往「7-11」的消費經濟在傾斜,因此如果繼續拘泥於「師者,大人也!」的傳統典範,恐怕眼前的困境與錯亂將會持續下去,因此藉由創新求變,讓台灣的教育成為嚴選人才、培訓就業力的「習藝所」,或許也是一條活路的開展。

教師傳統崇高地位的遞減,是否必然帶來教育的頹喪,答案應仍在未定之天,但我們相信若不趕快回到一個明確的定位,整個混亂下頹的局面將會持續下去,雖然我們也知道上述的讜論仍有未盡之處,例如學生的品格與生命教育當如何去做?但一個明確的社會共識,我們相信是應該勇敢提出來的論述與主張。

耶穌帶領學生三年半,最終仍被學生猶大出賣而死,足見為師者確實是極為艱困的一種角色;值此對教師而言是十分困難的世代中,當我們緬懷主耶穌所經歷的,或許就能釋懷、自在,在這時代劇烈轉換之際,或許教師們也就得了更多的祝福與安慰,謹預祝辛苦的老師們教師節快樂。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對教師的輕忽,教育的頹喪乎?!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