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法蘭瓷編譯

倫敦動物學會研究所(ZSL Institute of Zoology in London)的一份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的最新分析表明,當大自然生態系統遭到人類破壞時,易攜帶如Covid-19等流行病原體的物種(例如老鼠、蝙蝠和其他動物)的數量會在受損的生態系統中增加,進而加速可能導致嚴重流行病的病毒傳播。

這項研究評估了六大洲近7,000個動物群落,研究發現當人類將動物棲息地轉變為農田或人類居所時,較大型物種通常會因此被消滅,反之,那些體型較小、適應力更強的物種卻因而受益且大量繁殖,然而,這些生存下來的物種通常會攜帶著大多數可傳播給人類的病原體。評估發現,在環壞被破壞化的區域裡,攜帶傳染病原體的種群數量最多增加了2.5倍,與未破壞的生態系統相比,攜帶這些病原體的物種比例增加了70%之多。

近年來,人類越來越受到來自野生動物疾病的侵害,例如HIV、茲卡、Sars和立百病毒等,特別是隨著世界人口和消費量持續增加的情況下。自從新冠病毒大流行開始以來,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發出了一系列警告表示,全球人類必須解決一切疾病的爆發根源 : 生態系統的破壞,而不僅僅是專注於健康和經濟狀況。專家們在6月時表示,Covid-19的流行是「對人類發出SOS信號」; 在4月時,全球領導級生物多樣性專家即表示,除非保護大自然環境,否則將來可能會爆發更嚴重的傳染疾病。科學家們說,在自然系統遭到破壞的地區,疾病監測和醫療保健等方面需要更為加強。

HUYK48

倫敦動物學會研究所的David Redding表示,當人類將森林變成農田時,完全沒有考慮到疾病的代價,無意間增加了人類與帶有疾病之動物的接觸機率。最近的一份報告估計,只要花費Covid-19經濟損失的2%,即可有效預防未來十年傳染病的發生。

囓齒動物和蝙蝠等物種能夠在受到人類破壞的生態系統中安穩生存且攜帶最多病原體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牠們的體型小、活動力及適應力強,並且可以快速繁殖大量後代。分析發現,棲息的小型鳥類也是諸如西尼羅河病毒和屈公病等疾病的宿主,在受人類活動影響的棲息地中大多能夠安然生存。

由於人類在未來幾十年針對農業和城市土地的範圍將繼續擴大,因此我們應該在這些地區更多加強疾病監測和醫療保健。

Reference

Deadly diseases from wildlife thrive when nature is destroyed, study fi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