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梅香四溢
在校園裡,看點書或寫點兒什麼的時候,有兩個可供選擇的地方—校園戶外的某一個角落或圖書館。很多時候,也許很多人會選擇泡圖書館,認為那才是愛讀書愛學習的人的最佳場所,但戶外的新鮮空氣、開闊的視野、草木綠茵,卻對我這種人更具吸引力,我的行筆和日記,感悟和思考,一些書籍的閱讀就是主要在戶外進行的。圖書館裡的人會多,人一多,我就會本能地想逃脫。我是不會學習和不善於複習考試的那一種,圖書館裡太多的人會為各種考試而做題,我一面對此種情形,沒有太多羨慕,而顯得茫然和不理解。不選擇圖書館,也許也與我刻意與人群保持距離的傾向有關,畢竟我是某種程度上喜歡安靜和獨處的,一個人靜靜的,身處自然之光,覺得自由、廣闊無限的感覺。
讓時間慢下來,甚至為了讓時間凝固或靜止。也許非大自然之恩賜而不可得。
讀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你會發現大自然的一幅幅背景鮮明而有力地成為那些瘋狂熱烈情感背後的有機表現載體,金色的太陽,鬼魅靜謐的夜晚,正午的海面和無花果樹,鷹和蛇,孤獨而挺拔的山…
讀梭羅的《瓦爾登湖》,你會發現他一個人在湖邊的林子裡逡巡,那裡各種鳥的叫聲,那裡被雪覆蓋時的一片白,自己親手訂做的小木屋,一個人自己聽著自己內心獨白的聲音,時間在他這裡變得鮮明和安靜。
近日讀克里希那穆提的《心靈日記》,發現他是一個行走在野外,身處在黎明前的安靜中的人,在山林裡,在小溪旁,在大樹下,他神奇般地感受著大自然的神秘的美與秩序。何種的動物在他眼中,在他身邊可以被遇上,但竟沒有引起動物的驚擾與騷動。那種與大自然及其動植物所達到的和諧一致,竟然讓野生動物和植物,無論是危險的和靦腆害羞的,都可以被他全身心接納,而自身卻平靜如水,即使面對毒蛇和老虎都想摸一摸。
與自然相關的藝術作品,中國的山水畫,山水詩,這些確實是讓時間凝固和靜止的東西。之所以山水畫,山水詩拒絕人間煙火氣,拒絕色彩的鮮豔明麗,這深意在於一種朦朧、模糊、神秘的氛圍。我印象中同樣因為朦朧而得到淋漓盡致表現的作品:“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巴金的《日出》、小學課本《晨讀》、《一定要爭氣》、《曼谷的小象》、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桃花源記》、好像還有蒲松齡的《夜市》、魯迅的那句“我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這些都給人一種另類空間的特別的感覺。讓人的情感和想像通向無限。
大自然確實是最神秘的背景,許多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只要善於利用大自然所醞釀的那種安靜,神秘,朦朧的背景,往往會產生強烈的藝術表現力。然而,這就是沒辦法的事,人最終的歸宿就是面對大自然。所以,安靜之源,在於泯時間,超世塵,打破牢籠任自然。不然,喧囂與浮躁總是讓人心無處安放,卻惹得空虛落寞無限。越往後,人們越傾向於在詩歌、散文、繪畫等貼近自然氣息,蘊含自然菁華的文藝作品中尋找慰藉的無限空間。文藝是一種讓人回頭休息的地方,那個地方叫“故園”。陶淵明說“田園將蕪胡不歸……”,依然對我們無限真實。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