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多聞 圖片來源:翻攝自《媽媽的夜鶯》(Mama’s Nightingale)內頁
美國十月份新出版童書陸續上架,多以新移民為題材。隨著美國漸成為一個多種族的國家,多元文化童書也愈來愈受歡迎;與台灣近年來推動的「新住民火炬計畫—多元文化繪本」有異曲同工之妙。多元文化題材童書,讓孩子在閱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學會尊重不同的文化。
美國十月份新上架童書,多數以移民和難民為主題,當中並有四本入選本月紐約時報開卷好書,在歐洲難民潮氛圍籠罩全球之際,尤其引人注目。
長久以來,許多童書的主題,都是陪伴孩子從度過一段從不熟悉到熟悉的非常時期。搬家、轉學向來是童書的經典題材,本世紀以降,隨著全球人口跨國流動顯著增加,童書作家和出版者也有了新的使命:以童書幫助移民孩子融入新的文化環境。
上世紀以來,從俄國革命、兩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海地政變到中東危機引發的難民潮,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大規模移民從未停止發生,戰爭與難民潮比想像中的離我們更近,往往只有一個世代或兩個英里的距離。
新移民的文化衝擊 童書陪伴
不論是承平時期的移民,還是天災人禍下的逃難,移民總是不歸的長征,父母移民的動機經常是為了換取下一代的未來,但移民對孩子造成的衝擊卻經常巨大而痛苦。
融入新文化,不只是對移民孩子,甚至對移民父母而言,都可能是困難的任務。以童書幫助孩子融入新文化,對童書作家而言,也是困難的任務:克服文化隔閡的第一步,意味著認識新的語言;童書作家的任務,卻是要用用移民孩子們所不熟悉的語言,來幫助他們認識新文化。
儘管如此,越來越多童書作家面對這個挑戰,創作專為移民孩子而寫的故事。
本月入選紐約時報開卷好書的四本多元文化童書,分別為美籍海地裔作家伊迪韋吉·丹蒂凱特(Edwidge Danticat)的《媽媽的夜鶯》(Mama’s Nightingale)、伊雷娜·庫波德(Irena Kobald)的《我的兩條毛毯》(My Two Blankets)、安妮·西布利·歐布萊恩(Anne Sibley O’Brien)的《我是新來的》(I’m new here),和邁克爾·福爾曼(Michael Foreman)的《友情的種子》(The Seeds of Friendship)。
《我的兩條毛毯》和《我是新來的》都是以難民孩子學英文的過程為主題。《媽媽的夜鶯》是描寫海地難民孩子與媽媽團員的故事。《友情的種子》則敘述三個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孩子,轉到同一所學校就讀,雖然來自不同背景,但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互相幫助,成為情同手足的好友。
似乎是大勢所趨,畢竟數百年來,童書一向反映時代,童書的潮流與社會的脈動、甚至主流育兒思潮,始終息息相關。追溯至十九世紀四〇年代,流傳迄今最歷久不衰的要算安徒生童話,其許多作品《賣火柴的小女孩》、《國王的新衣》等都在諷喻當時的社會情狀。
教育本國子女 尊重外來文化
今天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包括台灣,新移民都已經成為重要的政治社會議題。
據臺北市政府統計,新移民包括大陸港澳即外籍配偶子女,就讀臺北市中小學以下的學生人數,佔全體學生總數的4.13%,國小新移民子女則佔小學生總數7.62%,可見在台新移民子女人數呈成長趨勢。於是,內政部去年推動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當中也包括多元文化繪本親子共讀。
多元文化繪本不但陪伴移民孩子融入新環境,也教育本國原生子女尊重外來文化。
華裔童書作家、東西發現出版社(East West Discovery Press)創辦人鄧瑞冰(Icy Smith)長期以來以在美華人移民史為創作題材,她認為童書可以拓展成長中孩子的眼界,童書的題材決定了孩子一生的視野,因此童書題材的多元化,甚至比其他書籍都更加重要。
童書同時具有娛樂和教育的功能。孩子們在閱讀當中,經常把自己投射到書中的角色裡。鄧瑞冰認為,童書裡應該有各種各樣的角色榜樣,讓不同種族、文化背景的孩子都有投射的對象。她並指出,過去美國童書當中的「英雄」一定是白人,這種刻板印象,不但讓移民孩子迷惑無助,也讓白人孩子無從欣賞其他種族。
多元文化童書的作家,很多本身都有移民背景。他們筆下的故事,都是生活經驗的結晶,不但表達出對移民孩子深切的同情,也稱許他們對適應新生活所做出的努力。這些充滿情感的作品,不但安慰陪伴了在新環境掙扎的移民子女,也給本國孩子一個認識不同種族與文化的機會。
父母不妨挑選一些以新移民為題材的童書,親子一起閱讀,讓孩子從中認識不同文化的美麗,長成胸襟開闊的世界公民。
延伸閱讀:
>>黑幼龍:最好的禮物是讚美
本圖/文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
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多元文化童書 獲紐時書榜推薦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