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 鍾藝 Photo Credit: ittfubicn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北上廣深,四個城市成為中國城市的代名詞。同樣的繁華、同樣的忙碌,同樣的燈紅酒綠。看上去好似一個模子刻畫出來的四個城市,卻擁有著完全不同的故事。

在廣州五年,這五年間看過廣州的繁華、擁擠、吵鬧,也見識過廣州的寧靜、悠然、樸質。長時間相處過的城市不多,曾經的我一直以為這就是城市該有的樣子,有城市就有生活,直到我在深圳的那段日子,一切的自以為然開始改變。

深圳是個被快速催大的孩子,30多年的時間這座城市擁有了摩登大城市該有的模樣,寬闊的街道、良好的綠化、嶄新的大廈,這些現代人心中的「城市美」深圳一應俱全。然而,在深圳的日子卻讓我難以適應。每到週末,深圳的辦公區就變成了一個「空城」,了無一人的高樓大廈難以尋覓到一頓午餐,街道也冷冷清清,往日的忙碌和週末的空景形成了極度鮮明的對比。「沒有人氣」是深圳給我最直接的感受,也許是時間呆的還不夠長,也許我身性就喜歡熱鬧,總之,深圳之於我來說是一座沒有根、在飄搖的城市,他產生千萬財富,卻給不了人生活。

回到廣州,看到老城區的老樹、經歷了幾十年歲月的餐廳、建築、公園,看到老人們帶著孩子散步,街坊們和店家聊生活瑣碎,我突然真切的感覺到,這才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我才能真正被稱為「居民」。
上海思南路是我對上海所有美好回憶的聚集地,街道兩旁茂盛的古老法國榕樹掩映著騎自行車的人們,古老的圍牆、磨到泛光的石階,生活的溫暖柔然而生。這也是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願意自行車出行的城市原來自帶魅力,因為老街道不曾改變、老建築不曾丟棄,人們依舊願意保留著曾經的出行記憶,人和城市的融為一體讓人拋下鋼筋水泥的防備成為城市的一份子。

對於一座城市來講,「老」是城市的內核,它不僅承載著一代代在這裡生活者的記憶,還是構建城市的「筋骨」。老街道、老建築成就了城市的生活氣息。所謂的生活是人與人之間熟悉、能體會到人情味的感覺,而這是城市歷史、城市建築、城市文化所賦予的。

城市對於居民而言,不僅僅是一個容身之所,一個為生活打拚的地方,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一個能感覺到溫度的地方。當我們在一座城市生活,那種與過去息息相關的符號,會在內心沉澱成一種特殊的感知,進而變成對這座城市的感情。城市的每座老建築,每條熟悉的街道,都是人們生活的基石,沒有了它們的存在,城市何來溫度,又談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