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陳木村

1993年經濟部為了商業現代化,委託中國生產力中心執行所謂的「形象商圈」、「商店街」等政策,因為執行效益良好,接著後續各相關部門也跟著推出:城鄉新風貌、社區再造、文創園區、創意產業等各種攸關地方產業再造計畫。但直到今天為止,我們可以發現最終所呈現的是同質化、視覺化多於產業化、曇花一現的居多。

近期行政院又推出「地方創生」政策,相關的補助計畫也都貼上「地方創生」的新標籤。這筆地方創生計畫對地方雖有上百億元的補助,但都會擔心再度淪為中央獎助計畫的「作文比賽」以及文化殘缺的窘境。

既然是地方創生,主要就是要如何發掘地方文化元素,並讓地方可以再創造新生機、創造新商機、創造新生命力。不要再像過去有些曾獲得政府補助的相關單位,在計畫執行完畢後就都停頓或回歸原點,對地方經濟、產業、創業與就業等沒有明顯貢獻。

VGTR07

既然是地方創生,就必須要有下列幾個策略才得以真正展開與落實:

1.資源整合化:透過地方文史工作者做人文等各項資訊蒐集、地方單位組織資源的協力與配合、地方公部門的各項資源支援、地方企業或產業者意專業配合、地方居民認同及參與。而且是從人文蒐集到最後地行銷等,都必須是團隊運作、國際視野角度,立足當地行銷世界的格局。

2.文化元素化:綜觀現有商圈景觀、文創產業、園區或其他建設等,幾乎都是大同小異,只差別在於環境及造景設計、造型或包裝不同而已,所呈現的與地方特色也都未能結合,所以容易產生同質化的結論,不論是硬體或是軟體皆同。

3.產業在地化:不論在任何地區基本上都有其人文、歷史及信仰等,從地名上即可以嗅出一些文化元素。既然如此就必須以此元素作為在地化產業發展基礎,也唯有如此才不容易被取代或競爭的危機。

4.長照在地化:台灣因為已經進入老齡化國家,所以鄉村或偏遠地方幾乎都只剩下熟齡族在顧家。其實這些人如果僅依賴地方現在所謂的共食、文康活動、健康知識活動等,是很難以持續與發展之處,僅能就過一天算一天的生活。因此如果將此地方創生產業加以整合與創造,讓這些熟齡族也可以參與創生,何嘗也是一種基本勞力來源,同時對他們而言又可以有微薄收入、活動筋骨地機會,不致於快速退化或老化。

5.成果共享化:地方創生既然在如此資源整合、共同參與、創造及發展出具體成果時,最後都應該歸於全員共享的機會,如此才能活化地方、產業及善能量,有助於地方生活品質提升與安定效果。

基於前述觀點,無論政策或願景如何,如果仍然還是以過去的思維與政策,告訴現在的地方或人民,怎可能會有未來的新創意及產業創生呢!這也是我們一再訴求的基本觀念與做法,地方創生關鍵還是在於文化、創意、共享的相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