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林旻柔】
一日三餐!不管是哪一國人,哪一種文化,民眾每天都面臨「吃」的問題。然而,在台灣,最近食安問題頻傳,「食」的議題逐漸引起大眾的關注;許多有心者開始探討食物製造與環境的互連性,以及「吃」的方法所醞釀出的各地文化。
(圖片來源/攝影師Gareth-Moon提供)
如何運用創新設計解決「食」的問題,不僅是社會關心的議題,同時也是邁向2016台北世界設計之都所關注的焦點;該計畫下的其中一個項目,是邀請外籍設計師來台駐村交流。今年首批來台交流的以色列籍駐村設計師Ori Ben-Zvi、Maya Ben David透過不同的文化眼光,探究台北街頭小吃與路邊攤販的千姿百態;除了食器的使用、桌椅的型態,及台灣民眾對於飲食習慣的喜好等,都是他們探尋的焦點。此外,Ori Ben-Zvi、Maya Ben David表示,從攤商包水餃的過程、製作花生捲的機器,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竹籤,他們都覺得相當新奇,在不同的文化中傳遞不同的意義。
(圖片來源/攝影師Gareth-Moon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引發設計師「興趣」的背後,蘊含了台北夜市文化中,人與食物、人與攤販、以及人與人與攤販間的社會連結,及在地飲食文化間的關聯。本身具有社會設計與家具設計背景的Ori與Maya,透過觀察台灣夜市攤販、餐盤、桌椅等,運用創意思考,重新解構路邊攤販傳統的飲食習慣。
(圖片來源/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Ori與Maya在台灣駐村2個多月,在體驗及觀察在地的小吃飲食文化之後,將我們一般常見於夜市的鐵板凳、裝取食物的塑膠籃等重新解構,延伸設計出一款再造後的桌椅。這款單人桌椅,不但輕巧不占空間,且全都來自夜市常見的素材,為夜市文化帶來創新的便利性,也產生出新的食物體驗設計。
以上兩張圖,便是Ori與Maya利用傳統夜市攤販使用的鐵板凳、塑膠籃、篩子等改造而成、適合坐在夜市或路邊攤吃小吃的桌椅,及相關的食物容器。兩位設計師將這些創新的桌椅拿到臨江街實際使用,並觀察民眾的反應;有趣的是,竟然有民眾直接將與雨傘掛在上圖的直立式擺盤中,不同的文化引發出的不同思維與反應,令這兩位以色列籍的設計師啼笑皆非。
「食」是最貼近生活的的議題,駐村設計師Ori與Maya藉由不同的文化、眼光,觀察路邊攤傳統的販售形式與心得,並實際操作,導入社會設計的思維;此外,他們也邀請台灣設計背景的學生,一同參與改善夜市的社會層面問題,用創新的角度,重新設計、解構食物容器、飲食習慣,並透過設計來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台北邁向2016世界設計之都,透過國際設計師來台駐村交流,開啟創新設計的國際對話機會,台灣也當在每一次的國際交流中,吸取國際的養份,發揮設計的能量,進而透過設計,以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