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魏孫鴻 Photo Credit: ACWG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全球半導體龍頭Intel一舉裁員1萬2千人,似乎就標示著科技業界又一個舊時代的過去。媒體以「十年前犯的錯誤」來論斷Intel如今的困境,指出當年因為忽視行動裝置而瞧不上低階晶片市場,故而慘遭美國學者Clay Christensen所言「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之重創。

這,學問高深,我不是很懂。但看著這個過去20餘年幾近宰制全球PC核心元件的巨人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心裡倒是升起南宋大哲呂祖謙在《答潘叔度》一文中的名句:「以此等語言自恕,則因循苟且,無一事可為矣!」。
世事,往往不過就是「因循苟且」了或偏不「因循苟且」了而已。

最近,朋友見我頂忙的,便問是在幹啥?我就是想針對店頭現行的營運模式作突破性較高的改變,把過往只重飲料不重餐點的現象均衡過來。說是一句話,但工程也不小。兩個月來,我搞得天昏黑地、壓力滿滿。朋友不能理解,為什麼既有的模式可以獲利、也相對輕鬆,我卻非得弄這類看來像搬石頭雜自己腳的事兒?事實上,一開始我的工作夥伴對此也有一定的疑惑,他們是第一線要面對、要操作的人,習慣了的事情,要改,且是頗有幅度的改,當然會質疑。更何況,包括我自己在內,也不知道這個改,是對還是不對?能不能成?更別說錢還沒因改變而賺到呢,倒是像潑水似地花掉了不少。

這些都是壓力、挑戰,但對我而言關鍵是「我們已經習慣了」!習慣,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別懷疑,比思念玄多了。不知不覺,它就會是你生活的全部了。你會這樣、要那樣,事實上都是習慣所致,且年紀越大,它就越左右你。但,我們都知道,好習慣的養成,不容易;壞習慣的養成,很簡單。還有,習慣之所以是習慣,正是因為它的日復一日、難以改變。人如此,人所建構的組織何嘗不是。而當我們發現習慣不太好時,當然很多時候是被指正了,自然也會認為應該改變,不過九成九九的人都只是「想要」改變;至於真的改變,我相信你一定對「減肥是明天的事」這句話不陌生。把減肥換成戒煙、換成用功讀書、換成早睡早起、甚至換成搞好低階晶片去迎接行動裝置,放心一點都沒有不相容!而這,就是苟且。

到了一個年紀,對於生活對於工作,便是分外在意這樣的狀態。當發現公司的營運陷入一種特定的循環時,我便感覺到焦慮。然而,我認同改變必然有風險,就像蛇類、甲殼類脫一層皮才能成長一樣,在蛻變時是最脆弱與危險的。但不去承受這個痛、不去面對這個風險,要長大就沒門兒了。看似安逸的現狀,後頭就是對環境改變與真實需求的盲目與自欺。

有意思的是,越大的組織事實上應該越有分析與承受風險的資源及能力。但別忘了,組織是人搞出來的,事情得人去辦妥;因此,一旦落到個人必須面對改變的這個段落,「因循苟且」往往還是保官位、好交代的最高指導原則,即便決策端也是如此。

我能慶幸的,就是夥伴們給了我一定的空間與支持,去脫這層皮。能做的,也只有在有限的資源下,把風險降到最低,甚至做好失敗的打算。但過程中,我反覆思索,人自是不該被習慣,尤其是壞習慣綁架,企業必然也不行,那國家呢?創新、升級或轉變之所以口號化、整體的進步之所以緩慢乃至於停滯,往往也不過就是大部分的人民都「因循苟且」去也,選擇了最容易的方式來逃避問題。企業可以裁員面對,但國家到了死生關頭,代價就不是股價與員工數了!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