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琪拉編譯

[品味]是個很難定位的東西,品味好壞似乎因人而異。像某人掛在家中牆上最愛的抽象畫,別人可能覺得像是三歲兒童的塗鴉。但社會學家說品味也不是那麼主觀,它代表人的眼光,也代表他的社經地位。一個人家中的擺設佈置,至少可以代表我們怎麼看待自己與別人。

 

但是品味可以學習嗎?藝術史學家麥斯威爾安德森認為可以。並且他認為人們不需要訓練,或來自有背景的家庭,就可以學習分辨好的藝術品或是設計,這是可以學習的。

TAS

安德森教授說每個人都可看出瑪克羅斯柯(Mark Rothko)或是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作品的偉大,即便在他們成名之前也是如此。對安德森教授來說,上自牆上壁畫,下自餐桌上咖啡杯都是品味的練習場。他表示很多咖啡杯都太薄了,容易龜裂破碎,因此他用索倫托杯(sorrento Cups)。他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嗜好,像是喜歡下廚做菜的人,就可以在這裡鍛鍊自己藝術的眼光,找到品質好又漂亮的廚具。]

 

何不乾脆找個室內設計師或藝術顧問來裝潢你家就好了呢?有人可能這樣問。但是安德森教授認為若全盤交給別人來操刀,可能找到的都是昂貴的物品。但是一個昂貴的物品不代表是好的品質。

 

每個人的家都是獨一無二的,同一件物品在不同人的家恐怕感覺就不同。疏密特太太和她的攝影師先生飛利浦的家就是個好例子。1998年,他們把夢想中的家畫在一張餐巾紙上,之後逐漸成形。他們的家就是他們的藝術品。當然,這也要歸功於他們的耐心。有品味的人絕不會急躁地想找張畫,只為填補空白的牆面。這些年來,他們的家充滿了他們的喜好,諾爾(Knoll) 和Paul McCobb的家俱精巧的在藝術品間錯置。但這個家不是永遠都是如此,疏密特女士說:[這些裝潢擺設都是慢慢成形的。我們一開始沒有很多錢,我們只有白色的牆、書、還有小孩的餐桌。]

 

對住在洛杉磯的建築書挪亞萊利來說,人們認為品味就是不能出錯,但他覺得這樣太無聊了。他們位在西好萊塢的家於是反應他們的個人品味—現代。但是,又不是全盤依循。他們的家有著個人的喜好,但又有懷舊風格,他們希望能混合舊時代與現代風格,能讓人感覺放鬆,但又有現代的新潮。

 

因此,他們的餐桌上有著Gubi的銅製吊燈,Rosha Yaghmai的樹脂雕塑、Gary Simmons的拳擊手套。萊利先生說,品味應該是很個人化的。像是他最珍視的是他太太結婚時給他的禮物,一幅簡單用黑色數字組成的白底抽象畫。對他而言,這是無價珍寶。

 

經營古董家俱店的諾曼先生說:[好貨絕對值得等待,每個藝術品後面就是一個奧迪賽的旅程。通常,他的客戶會等個幾個月只想要尋找心目中的椅子。有好品味的客人很喜歡這種尋找的過程。]

design-good-t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