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台灣人對於九九重陽這個詞或許並不陌生,然而整個社會過九九重陽節的氣氛卻大不如前,讓人不禁感嘆台灣的敬老風氣恐正逐年下降。
重陽節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至漢代。由原本免除災禍而佩茱萸、食蓬茸和登高等,來延年益壽的習俗,轉變成飲菊酒、放風箏及祭祖等不同活動。台灣內政部於1977年訂重陽節為老人節,是為了感念老人以往對社會的貢獻。
照理說,台灣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重視老人的存在應當成為現今社會關注的焦點。但我們可以發現,現今與老人有關的新聞報導,大多與獨居老人死亡多日後才被發現、愈來愈多老人被遺棄流落街頭、老人與不孝子孫吵架等議題相關,反倒較少報導老人的溫馨新聞。
雖然台灣的九九重陽節非為國定假日,然而該節之義乃指讓後代莫忘敬老之本,惟每逢該節,最為人知曉的恐只有領取重陽敬老金的議題,不免令人徒嘆有敬老之名,卻乏敬老之實。目前台北市按照舊例宣布,即日起至十一月六日止,凡於十月年滿六十五歲以上且設籍北市長者,可依年齡領有一千五百元到一萬元不等的重陽敬老金。重陽敬老金分為四個級距,六十五歲至七十九歲發放一千五百元;八十歲至八十九歲發放兩千元;九十歲至九十八歲發放五千元;九十九歲以上發放一萬元。此外,九十九歲以上人瑞加碼送「一只金戒指」,今年滿百及百歲以上每晉五歲之長者,再致送敬老獎牌。
由於台灣社會存有少子化及人口外移的雙重現象,許多子女無法時刻長伴父母身邊,老人晚年獨居的比例漸形增加。面對當每五個人口就有一個是老人的高齡化社會,未來如何傳揚敬老的家庭倫理與弘揚孝道等傳統文化和價值觀,至關重要。無奈的是,敬老教育與文化價值觀日益薄弱,當整個社會正值討論孩童與青年世代教育該何去何從時,亦應並重思考如何厚植敬老與樂齡教育予下一代,有系統地善用長者對家庭、社區與社會的知識與經驗之傳承,並增進隔代生活互動與對話,以真正打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景象,更讓以「孝」為本所建構豐厚的千年中華文化之精神與價值,得以世代宣揚與傳承。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