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芳毓
6月初一個正午,三位私校老師走進台北舊城區的一棟大樓,「勞動部」三個燙金大字反射熱辣的陽光,格外刺眼。離情依依的畢業季,老師們理應正陪著學生準備畢業典禮,他們卻因學校違法不續聘,正等待第四次勞資裁決。
一年來,他們跑遍教育局、教育部、勞動部、法院,透過議員、立委陳情,甚至上書監察院;學校仍無視主管機關糾正,拒絕將他們復職。這是一群因私校董事貪贓枉法,而失去學生的老師。
私校貪贓枉法 令人咋舌
去年此時,擔任導師的陳老師剛帶學生結束國中會考。她寫了一張單子,請家長決定退回沒上完的輔導費,或繼續上課。
當她把單子送到總務處要求退費,學校卻挑出兩張家長塗改過的單子,指她偽造文書,一狀將年資25年的她告進法院;7月底再以「行為不檢」為由不續聘,同一時間,卻增聘了薪水僅1/3的代課老師。
跟陳老師同時不被續聘的教職員,共有六位。
另一位陳老師,長年臥床的父親在5月過世,她憂鬱症病發,半年請了17天假。學校片面將她從專任降為兼任,她不接受,丟了工作;年資33年的李主任,可能因為一再替同事出頭,董事塞給她130萬,請她提早退休。她拒絕後,竟收到存證信函,以「教學不力」為由解聘。
今年2月,檢調搜索學校,發現校董侵占校產高達2億7000萬元,並在董事家中及學校搜出4000多萬元現金。裁員的真正理由,終於水落石出。
「我們學校不是一直都這樣的,」李主任當過18年人事主任,辦學好的時候,還有家長來關說她讓孩子入學;現在,卻只能眼看服務了一輩子的學校由盛轉衰,後被起之秀超越。
過去半年,私校弊案發生頻率幾乎是「每月一爆」,從國小到大學,校長賣假學歷有之,董事掏空校產更司空見慣。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祕祕書長黃文龍說,全台共211所私立高中職,他只接觸北部十餘所,投訴的「業務量」就超過180多所公立學校。
愈往南走,學生愈少,私校違法亂紀情事愈多。台南市43所高中職,五成以上私立,被視為私校「一級戰區」。台南市教育產業公會理事長許又仁列出近年經手的11件陳情案,減薪、不續聘只是基本款;還有50歲以上教師續聘需校方同意、校長資格不符等,視法令為無物。
私立學校問題並非今年才有。1990至2000年間,私校為拚升格,買校地、建大樓,衝起第一波弊案高峰;至少16所私立大專院校曾陷入弊案疑雲,董事會掏空金額小則數百萬,大則上億。少子化趨勢下,不等於就要游走法律邊緣。弊案頻傳,實導因於人謀不臧。
台灣首批私校成立於1960年代,校董多來自宗教團體、家族、企業,有認為私校有利可圖、聞風而來的烏合之眾,也有投入教育的有志之士。法律規定,私校須為公益性質的財團法人,第一代或許有心「捐資興學」,但事隔50多年,第二、第三代無心經營,往往就走樣成「投資興學」。
今年5月的私校法修法公聽會上,高教工會理事長劉梅君講了一個小故事。她朋友在國外大學當董事,每年開董事會,董事們只關心一件事:「學校錢夠不夠?不夠,就捐!」反觀台灣某些私校董事,只捐一次錢,就把學校當「萬年提款機」。
丟失初衷的私校,把私校當私企、董事變股東,最後校產變私產,也就不意外。
私校弊案三部曲 手法公開
私校違法有三部曲,先是五鬼搬運,接著裁員減薪,最後退場轉型。在弊案登上媒體前,往往已在校內悶燒多年。
手法1〉五鬼搬運
最常見的手法是「低買高報」與「假捐款、真回扣」。
南部曾有一所學校打出「入學送iPad」,學校也編列採購預算,但學生收到的卻是無牌平板電腦,每台價差高達2000元。以5000名學生來算,1000萬元價差就轉進了董事會和廠商口袋。
也有廠商先捐款給學校,再要學校高價採購產品;或廠商以回扣取得標案,再拿劣質商品充數。「收現金的項目最容易A錢,」一位前私校主任說,舉凡制服、書包、營養午餐、畢業紀念冊,只要另外收費的東西,都能收回扣。
去年爆發的雲林私立大成商工營養午餐弊案,學生每人每餐繳50元餐費,學校卻以35到45元向業者採購便當,每個便當業者還要再給校方4至9.5元回扣,扣除成本與利潤,等於每餐只能用25到35元做出四菜一湯,品質可想而知。
但這還是小意思,最大的現金來源是輔導費,一個人一學期9600元,一個學校2000人,一學期就能收到2000萬現金。弊案爆發時,檢調常能從學校或校董家中搜出千萬現金,往往就是這類費用。
此外,採購設備、新建校舍也油水豐厚。比如,學校蓋中央廚房,經費明明是廠商出,董事會卻另編800萬預算蓋廚房,這筆錢就進了董事會;又或學校花100萬買新餐車,啟用典禮後就不見了,換成一台舊車,會計師盤點時才又出現,偷天換日手法層出不窮。
因為設備價格落差大,會計師難以比價,難查出不法證據。
由於私校支付財務,要主計、出納和校長三人用印;董事要做不當支出,就得跟校長勾結,內神通外鬼。弊案爆發時,觸法的不只是校董,往往還牽涉校長、行政。
立委王定宇就看過一群董事,將南部一所中學吃乾抹淨後,又透過董事席次買賣,試圖滲透進另一所中學重演掏空戲碼。「有良心的辦學,沒良心的吸血!」他氣得大罵。
手法2〉裁員減薪
少子化私校競爭激烈,無心經營的私校,生員自然減少;加上經費九成來自學費,立即造成財源緊繃;樽節支出的大刀,往往第一刀就揮向占總預算七、八成的教職員薪資。
最常見的是要老師當「業務員」,少拉一個新生,薪水減1000元;或是不發年終獎金,研究費打七折、打五折,甚至扣本薪;南部更傳出大學教授薪水只剩3萬,比大學畢業生還少。
「當年高職轉型的完全中學,十個有九個老師薪資被打折,」啟英高中董事長吳慶堂觀察。
面對種種壓榨,教職員為保住飯碗,只得忍氣吞聲;直到招生愈來愈差、薪水愈扣愈多,甚至被逼退,才轉而向外界求助。
許又仁最近接到一個離譜的案子。嘉義一所私校為逼退資深教師,竟要求18多位學生親筆寫下證詞,指控老師體罰、批評學校等。學生向家長抱怨,事情才傳開。然而,一旦弊案見報,學校等於被判死刑。
景文高中校長許勝哲回憶,景文國中部一年級曾高達10班、450人,還有父母徹夜在校門口排隊候補;但2000年掏空案爆發後,當年新生立刻遽減至46人,距離滅校只有一班之遙。
手法3〉退場轉型
當校產被掏空、學生都走光,惡質董事會還剩最後一招:退場轉型。1990年代,教育部為鼓勵私校升格,將國有地賤賣給私校,有些山坡地一坪甚至只要75元,比一碗牛肉麵還便宜。部分學校大肆收購後,再申請校地變更,將多餘土地變成別墅、渡假村,暴利令人咋舌
土地價差,使得市區與偏鄉出現不同掏空形式。王定宇分析,中南部土地價值低,只要學校還在,就能繼續領政府補助,惡職校董就會慢慢「吸血」;若土地價值高,校董就會快速掏空,不將政府補助和學費用來增聘師資和購買設備,卻一股腦兒投入蓋大樓,準備退場轉型。「為什麼偏鄉高中職每年補助這麼多,教育品質還是拉不起來?因為錢都挪做他用!」他一語道破。
而主管機關也配合演出,在2011年修改私校法,學校解散清算後的剩餘財產,可依學校捐助章程自行決定運用方式。
此舉無疑替不願放棄既得利益的董事會解套。去年,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統計,全台107間私立大專院校,至少有16家解散後不打算將校產回歸公共教育,不是捐給私人財團法人,就是校董會「決議為之」,使累積數十年的政府補助與學生學費,買下的校產,落入私人口袋。
例如,2014年停招的屏東永達技術學院,預計將總值超過15億的土地、建物等校產,轉型為社福機構。兩年過去,學校財團法人的淨資產已減少1.7億元,高教工會直指此舉「假退場、真掏空」。
把學校辦垮,得利一次,退場,又獲利一次,「退場制度是處罰良善興學的人,圖利掏空的人,」王定宇痛斥。
掏空校產 更掏空人力品質
要解決私校問題,先要解開校董、民代與主管機關三方的權力網絡。「幾乎每個私校都有門神,或在地方議會,或在立法院,」立委張廖萬堅語出驚人。曾有老師反映,學校董事會沒有會議紀錄,教育部發文查詢,立刻就接到立委的「關心」電話。
此外,教育是封閉體系,當部屬、學弟遇上長官和學長,難免要禮讓三分。許多私校看準這一點,請退休官員當「門神」,使主管機關念在故舊,無法公正執法;甚至放水,替自己退休後去私校任職「鋪路」。
「私校問題關鍵在政府,該監督的不監督,結果『有關係』的變成『沒關係』,」新北市南山高中校長王繼光苦笑。
台灣私立高中職與私立大學的學生就占七成,私校掏空的不只是校產,更是台灣的人力品質,私校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7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7月號】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