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陳木村

截至今天為止,台灣所成立與文創有關的組織或區域,如:文創協會、文創基地、文創園區、文創育成中心、文創商街、文創公司等,大大小小,不論是公、私組織或是個人型態,已經超過三萬家以上,就業人口也超過20萬,可以想像這些文創生力軍與市場是何等潛力與競爭。

 

但就我個人所輔導、參與及接觸這些與文創有關的產業,讓我也是感觸很深,因為普遍缺乏新創意及國際觀的產業化關鍵,所以彼此競爭與經營得都很辛苦,當然有些還是經營得很成功,但畢竟是少數。

就以學術單位為例,有一次我受邀去參加北部一所大學,學生校外服務學習研討會,會中主要是在探討如何把學生帶往各地參與文創服務學習機會。我聽完之後就很納悶,為何要花二天一夜,勞師動眾的租了兩部遊覽車,然後再把學生帶到中南部的社區去做服務學習,如此必須花費不少的交通、旅費、住宿及各項費用等。

我請教了學校這種服務學習的成效如何?卻沒人可以回答得出來,只回應學生可以有學習學分及一點經驗而已。經過彼此互相溝通與探討之後,我即建議校方,何不採取在地發展策略。也就是運用學校各科系師資及學生資源,跟學校當地的里轄區里長談合作,在該里運用既有文化元素加以創造,這樣不只可以省去往返交通、住宿、時間、體力及各項等支出,而且還可以為當地里再創造新契機,或許學生畢業後也可以繼續留在當地發揮呢,這樣的建議後來是被學校接受,並加以落實與發揮。

其他公設文創園區更是讓人無法想像,就如有一次北美智權報前總編輯徐嶔煌上政論節目時,就談到松

山文創園區的租金只有大財團才租得起,對於一些缺乏資金、小規模的文創業者或工作者,根本付不起租金,所以更無法進入園區內發揮。其實國內的公設文創園區幾乎都是如此的窘境,當然這會跟施政者想要立即表面成效是有關。因為透過大財團在短時間內馬上就可以啟動、立即呈現表面效果,但如果邀請一些小規模的業者進入,不只時間要拉長,而且

恐怕還無法立即展現表面的成效。

再從過去的文創展覽、論壇中也可以發現,同質性很高、需求性很低的文創產品,也就是在展覽會場中缺乏所謂的創意與創新。這攤有杯子、筆記本、鑰匙圈、包包、生活工藝品等,別攤也有會有相同屬性的文創產品,只差別在於品牌不同而已。文創論壇所圍繞的議題也侷限在經驗分享、探討及市場趨勢等,同樣的也是缺乏創意與創新的國際觀激盪或議題。

因此如果以文創產業發展及經營而言,必須是在既有文化元素之下,透過創意及創新先求深化,再求廣度。因為當在文化元素基礎之下所創意的文創產品,絕對是有其附加價值產生,當此附加價值產生時,就是開發廣度的契機。再說當你有所深化時,也是無法被取代的先決條件,縱然會有同業模仿或抄襲,但畢竟也只能是表面化的文創產品,因為模仿者再如何行銷,總是缺乏那股文化元素與內涵。

VEF

同質產品性很高需求性很低的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