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主筆】 Photo Credit: frankbeckerde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教育是百年樹人,更是立國之本,因為一國的教育必然影響該國的競爭力。在廿年前台灣進行了一連串的教改,但如今我們發現,不只無法有效解決學生的課業壓力和補習現象,也無法在高等教育培養出更多獨立思考的人才,學生同樣淪為考試的機器。
高中是否納哲學課引議論
就在今年六月初,一群大學哲學系教授跟主任發表一篇連署,主要是「呼籲新政府利用107課綱的修訂,在高中增加『哲學推理』和『批判思考』一類的課程,並引入適合的師資。」此呼籲一出,引起教育界跟人文科系不少的討論與回應。當然提到「哲學」二字,很多人都會想到「尼采」、「詭辯」這類負面的形象,特別一般人對於讀哲學的直覺看法就是這些人都怪怪的,不知道他們到底在讀什麼?
其實,關於高中引入哲學課程這樣的做法,早在拿破崙時代就有了。目前,在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也將哲學視為高中必修課程─與其說是哲學課程,不如說是一種「思辨」的訓練。其實在歐洲,他們的哲學課程也不是教一些哲學家的理論,而是廣泛去討論一些議題,透過討論帶來反省,並增加彼此理性的討論跟互動。
台灣社會缺乏公共理性論辯
近十年,台灣的政論節目氾濫,許多名嘴在節目上不僅散播「不準確」的言論,更不斷打壓反對方的言論權。其實,這都不是「好的」討論方式,也不理性,就像近幾年討論「廢死」,雙方的討論幾乎是平行線,反廢死者,動不動就說:「如果你們家人被殺死,看你怎麼說?」贊成方又無法有效說服反對方。難道關於「廢死」這議題,我們不能靜下來,從「刑法」的目的和監獄教化的意義來討論嗎?
當然,不只是這個議題,在台灣還有很多議題跟討論都像平行線一樣,大家鮮少試著去瞭解對方,並從事件的背景和來龍去脈瞭解,往往帶著情緒去辯論,甚至打壓或是訕笑對方的言論。其實,這樣的思維模式對於一個國家的未來是不會有好處的。
所以,更精確地說,台灣的教育應該增加的不是學習「哲學家的理論」,而是「思辨」的能力跟「理性」的思考。特別在台灣很多論點就是兩極化、藍綠化、意識形態化,再加上台灣的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使公共論理的能力變得極弱,若是有公共的討論,充其量也只是堅持個人的意見而已。
若是未來真的把哲學課程放入高中課綱,期待不是成為另一個考試的學科,更不是像過去在背誦三民主義一樣,我們期待這樣的思維跟學習能夠幫助台灣的學生勇敢提問、熱愛思考、喜歡閱讀。其實,哲學的思維本來就是要讓人能夠更寬廣的去看待問題,提出對人生的看法,去思考更多事情的本質。
謙卑認識真理 有助信仰反省
在信仰上,特別在這世代,我們應該鼓勵更多人去思考信仰帶給我們的意義與反省,而不是盲從。否則,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似是而非、甚至不經思考的信仰論調,例如:每次有災難發生就有世界末日的預測,不然就是報應論調,最後反而讓許多非基督徒誤解基督教。
因此我們該反省,雖然有不少人有看聖經的習慣;但不代表我們真的有去深思聖經的真義,導致在應用上,我們還是會把過去民間信仰論點放入,就像有人遇到重病或苦難時,會有基督徒直接用「報應」的概念來詮釋。我們不否定上帝有審判、有刑罰,但我們又如何知道此人遇到這樣的打擊是因為他的罪呢?就像約伯一樣。因此,我們要扮演怎樣的角色?以及發出怎樣的言論?這都需要三思。
更多思辨的討論與能力有助於我們在信仰上的反省,因為我們相信真理是不怕被挑戰的。當然,我們需要的思辨是帶著「謙卑」的態度,否則「知識叫人自高自大」,最後又容易淪為論辯上的空談。期待我們都能善用上帝給我們的理性能力,並謙卑的態度,帶來更好的思辨與討論空間。
本文由「基督教論壇報」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請見:台灣教育該增加「思辨」能力跟「理性」思考,信仰亦然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