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漢華

你最近特別疲倦、常喊累?其實你可能壓力上身囉!和疾病不同,壓力經常沒有明顯病徵,因此常不自覺或被忽略。根據《遠見》最新調查,30~39歲及40~49歲的三明治世代,上有父母、下有子女要照顧,是壓力最大的族群。最近10年,精神科診所也增加三倍,顯示國人心理健康逐漸惡化。6月底,一場粉塵爆燃的重大公安意外,造成500多人傷亡,使得傷者與家屬原本平靜的生活,一夕劇變。漫長的復原之路,更需要親友的安撫與支持。該怎麼做,才能重拾身心健康?《遠見》教你找出潛在壓力來源,並訪問專家,當面對重大創傷時,如何走出陰影?幫助有需求的人,早一步提出對策、熬過難關。

45歲的玲玲是國小學務主任,她每天準備教學、忙於行政工作,參與校外研習會議,還要帶學生參加各項比賽和活動,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她知道,把學生教好是分內工作,可是面對多變的教育政策和行政業務,還要抽時間,準備學校評鑑資料,應付教育單位訪察,她常常捫心自問,有多少精力放在學生身上?每當看到學生投訴老師的新聞上媒體,就擔心自己會是下一個。

頭痛、全身疲累 胃口也變差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玲玲發現她的心跳變快了,有時頭痛欲裂,吃止痛藥的效果也不好。她覺得體力不夠,全身疲累,只是連上兩堂課就口乾舌燥,胃口也比以前差,還會拉肚子,晚上也睡不好,一點聲音就醒過來。

玲玲到診所看病,醫師說沒有毛病。她不放心又到醫院檢查,也是一切正常,只給她鎮定劑、胃藥、止痛劑,可是,藥物沒有效。看著校園裡的藍天白雲,她心裡沒有陽光,焦慮不安,有時候上課,腦子一片空白,不禁懷疑自己得了癌症。

她輾轉幾家醫院,直到一位消化內科醫師把她轉介到精神科。經醫師診斷後,原來她有廣泛性焦慮症,自律神經出現問題,經過檢查,發現自律神經的年齡竟然是82歲。

什麼是廣泛性焦慮症?玲玲沒有聽過,她變得更不安了……。

全台每四到五人 就有一人罹患身心疾病

玲玲得了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又稱為「精神官能症」的身心疾病,她不是少數案例,在台灣,沈重的生活壓力已經引起憂鬱、焦慮、恐慌、畏懼等情緒障礙,影響數百萬人的身心健康。

身心病患的心跳會無故變快、腹瀉與便祕交替、全身冒汗、頻尿,自律神經失調,內心緊張焦慮、坐立難安,容易暴怒、罵人,影響人際關係,嚴重者還會自殺。

顧名思義,身心疾病是生理、心理互相影響的疾病,光檢查生理,未必能發現是心理壓力引起不適,於是就會像玲玲一樣,那裡不舒服,就檢查那裡,卻不知道是心靈病了。

曾任國泰、台安、馬偕等醫院精神科主任的榮光小組牧師張典齊說,每個醫療科都能見到這樣的病人,胃腸不適、找不到原因的病人約占消化內科的六、七成,腰痠背痛的病人約莫有六成五是壓力造成,如果觀察醫院的內科初診病人,有一半可能是身心疾病的功能障礙。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及社區精神科張家銘主任指出,國外數據顯示,醫療中有1∕3是與身心疾病相關的患者。

身心疾病有多普遍?衛福部統計,2013年申請精神疾病健保給付有246萬人,其中,和壓力相關的精神官能症(註:國際疾病代碼為300)就有136萬人,占55%。也就是說,到精神科就醫者,超過一半可能是壓力症候群的患者。

如果觀察15年來精神官能症的病情變化,1998年(註:衛福部從該年統計健保給付疾病申請人數)只有28萬人;如今,人數成長為4.85倍,增幅將近四倍。

至於精神官能症10年來的醫療及藥物費用,從2004年(註:健保署從該年統計健保給付金額)的38.62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56.65億元,增加46.68%,幅度將近一半。這還不包括憂鬱症、失眠及以焦慮、憂鬱、其他身心症狀表現的疾病。

逾七成五仍被壓力折磨 沒求診

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鄭泰安的研究團隊,於2013年在國際頂尖醫學期刊《刺胳針》發表的論文報告指出,全台大約每四到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患有常見的焦慮性和憂鬱性精神疾病。

該報告的統計分析,1990到2010的20年來,這些常見精神疾病的盛行率,從11.5%增加到23.8%,成長超過一倍。

鄭泰安依照國人生活型態,設計研發「華人健康問卷」,並且從1990年開始,每五年進行調查,至今訪查五次,共訪談上萬名民眾,發現承受壓力的女性比男性要多。

依照他在2012年推估,全台應該有460萬到575萬名常見精神病人。但是,以精神官能症為例,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統計,該年病人僅131萬人,男性是37%,女性為63%,比男性多了七成,可見就診率不到一成五,還有超過八成五的人默默承受壓力折磨,沒有就醫。

張家銘表示,國外研究發現,以憂鬱症為例,約莫有3∕4的患者沒有就醫、沒有正確診斷,他推斷台灣相去不遠。

鄭泰安的報告還顯示,這20年來,國人心理健康正在惡化。這段期間,台灣歷經產業外移、經濟轉型、就業市場萎縮,失業率、離婚率升高,社會壓力造成焦慮、憂鬱的人愈來愈多,自殺率也隨之攀升。

英國倫敦大學教授大衛‧史迪克(David Stickler)更直言,台灣經濟奇蹟的代價是國人逐漸惡化的心理健康。

從臨床上來看,醫師發現,求助的身心疾病患者比過去要多,對醫療需求增加,精神醫療設施也隨之成長。

精神科診所 近十年增三倍

走在大街小巷,不難發現過去沒有的精神科診所,在最近10年增加三倍,其中,以高雄市最多,有50多家,離島澎湖也有一家,診所醫師也成立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走一趟醫院,上百人在精神科門診候診的景象更是隨時可見。

「以前那有那麼多病人!?」台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回憶,15年前,一診大約只有10個病人,現在倍增到70至100人,早診從8點半看到下午2點半,下午診從2點看到晚上11點,忙到沒時間吃飯。

他認為,台灣政治、社會、經濟、工作型態轉變,國人無法調適,造成身心都生病。有病人就對他說,「社會愈亂,你們精神科生意就愈好!」讓他哭笑不得。

尤其每到總統大選前,政黨彼此攻訐,加深國人對未來的徬徨感,而近年爆發的食安事件,更讓人食不安心。許正典發現,選舉、塑化劑、黑心油事件發生後,求診病人就持續增加,有人還擔心地問他,是否要檢驗家裡的食用油?

「社會孤島」蔓延 一旦受挫無人可求助

看診有40年經驗的台大精神科教授李明濱、名譽教授胡海國也不約而同指出,病人的型態和過去大有不同,明顯是社會大環境所造成。

李明濱從1970年代開始看診,當時常見和遺傳有關的精神疾病,但最近20年,有一半病人是壓力引起的身心失調。他們感到害怕、恐慌,全身都不舒服;進入21世紀,3C產品發達,出現了網路成癮,更衍生網購狂病人。

胡海國則說,社會變遷帶來壓力,台商為了工作、小留學生為了求學,與家人分開,人際關係疏離。身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的他,在2014年對上千人進行調查,超過三成受訪者在過去一年,曾經覺得隔離、孤立;也就是說,每三人就有一人感到孤寂。

「這是社會孤島現象,」他說,當面臨突如其來的壓力或人生挫折時,因為缺乏家人或旁人的協助或支援,無法度過難關,身心很容易出問題。

在孤島社會,家庭似乎不再是避風港。國際生命線台灣總會表示,民眾最常詢問夫妻、家庭問題,比例超過三成。2013年就有16萬人次求助,每天有超過400通電話,創下歷史新高。

台北市衛生局則發現,2014年求助心理諮商的民眾,有三成是親子議題、二成四是婚姻議題,超過五成都是因為與家人互動不好,可見家庭問題會從婚姻延燒到親子,影響情緒。

然而,修復家人關係需要磨合。振興醫院身心內科醫師袁瑋就發現,台商、小留學生長年在外,返台後,需要和疏遠的家人重新建立關係,但為了適應彼此,夫妻、親子又產生磨擦,壓力變大而前來看診。

追求工作卓越 卻過度耗損身心

導致孤寂、疏離的一項原因是大家忙於工作。胡海國說,診間經常可見迫於工作壓力、急著面對挑戰的人,他們因為難以在有限的時間,適應快速的生活步伐,得了「熱鍋螞蟻症候群」「追求卓越症候群」,身心受創,以致出現了「耗竭症候群」。

「這個社會凡事講究快,快、狠、準似乎就代表成功!」中華民國肯愛社會服務協會祕書長蘇禾說。曾經得過憂鬱症的他,一度想要自殺,對壓力的剖析相當深入。

他說,社會步調讓人慢不下來,慢,就等於失敗,於是,大家不懂得工作需要放鬆,弄得神經緊繃,對壓力感受往往是後知後覺,甚至不知不覺,很多人身體毛病跟著來,等到不舒服,去看醫師,才知道出了問題。

由於景氣沒有好轉,工作機會少,即使壓力大,上班族還是咬牙忍耐,無法輕易離開現職,過勞現象在各行各業蔓延。

根據勞動部調查,台灣勞工平均一年工作2124小時,排名全球第四,比德國多工作三個月,加上3C產品與通訊軟體盛行,多數人下班後還要繼續工作,就寢之前,仍處於緊繃狀態,身體難以真正休息,引發憂鬱情緒。

生活壓力無法紓解,憂鬱症已成為21世紀職場的文明病,自殺者有七到八成患有此病,也引起企業重視。

憂鬱症 已成職場與健康殺手

世界衛生組織推估,2020年,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二名殺手是憂鬱症,到了2030年,它將成為社會負擔成本最高的疾病,英國、荷蘭每年因為工作壓力造成的損失,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一成。世界經濟論壇則建議,憂鬱症要列為職場健康的評估項目。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明華園當家小生孫翠鳳緩緩道出以前罹患憂鬱症的原因。她表示,自己一年要在全台各地演兩百多場戲,即使生病也要上場,不能休息,為了維持整個劇團的生計,她不能停下來。

背負全劇團重擔的她,壓力大到吃不下飯、夜不成眠、心悸,體重掉了七公斤,必須靠鎮定劑、腸胃藥,才能入睡。所幸接受藥物治療七個月後,病情痊癒,又回到熱愛的舞台上。

憂鬱症之所以可怕,不只內心深陷痛苦深淵,孫翠鳳的例子就清楚說明,連最自然的睡眠都會被奪走。

健保署統計,最近10年,安眠藥用量成長接近兩倍,在2014年達到3億1300萬顆,健保給付也達8億6000多萬元。

「病人對安眠藥又愛又怕,」根據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及社區精神科主任張家銘的調查,約莫1∕3到1∕4的病人會產生依賴,而台灣由於就醫方便,醫師開藥機率比法國、義大利、加拿大等西方國家高,但病人又會自行停藥,長期使用者較西方少。

治療失眠達30年的陳慕純內科診所院長陳慕純發現,現在的失眠病人比從前增加五倍,比過去更容易焦躁不安,更愛發脾氣、暴怒,難以控制情緒,整夜不能睡,甚至吃安眠藥,也沒什麼效。

「連10幾歲的國高中生都失眠,」他搖頭嘆氣表示,青少年功課壓力大,多由家長帶來。他也看到夫妻失和、家庭暴力、擔心裁員、交不出房貸的中年人和擔心未來的大學生睡不著,想請醫師開安眠藥而來求診者。

研究睡眠醫學的政大心理系教授楊建銘分析,大環境造成的生活壓力,存在經年累月,然而,人體的生理機能只會應付短時間壓力,於是,失眠、焦慮、憂鬱、恐慌、心悸、雙手發抖,自律神經失調等現象就發生了。

寫「心情溫度計」 評量自己壓力

為此,醫界紛紛設計壓力自我評量表,希望協助民眾發現不適,及早就醫。台大精神科教授李明濱從2003年即大力推廣「心情溫度計」,他自己就每週填寫,2014年還推出App版,方便隨時記錄心情變化。

市面也流行各種紓壓書籍,長庚生技董事長楊定一在2012年出版的《真原醫:21世紀最完整的預防醫學》,大賣25萬冊,演講場場爆滿。不只國內爆滿,香港兩所大學也請他去分享放鬆之道。2014年,他出版《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和CD,又成為暢銷著作。

「社會不快樂,大家到處在找解方,」他說,高壓社會下,有人因為人際關係不佳,身心不安,也有人承受委屈,心中苦悶。國外研究指出,心情低落可能會引發癌症,身為醫師的他自詡為「健康工程師」,要幫大家找回健康。

社會壓力大,苦悶的人也多,心靈醫療市場可為,投入的精神科醫護人員和心理師漸漸增加,精神科專業醫師將近有1600人,台灣每10萬人有6.6名精神科醫師,人力雖不及美、日、歐洲,但比東南亞和中國大陸好。不過,社工人員比率則是明顯偏低。

國人需要心靈安慰,但衛福部的心理衛生預算卻只有7億元,專職人員是23人,算一算,全台民眾平均一人一年只分到30.4元,連一個便當都買不到。

台灣精神醫學會祕書長黃敏偉認為,政府不重視心理衛生,精神醫療費用占健保總額僅4.3%、占GDP不到0.2%。相較2015年被彭博媒體評為全球最幸福國家的泰國,他們的精神醫療費用占全國GDP的1.23%,台灣望塵莫及。

衛福部第一任心口司司長陳快樂表示,雖然台灣的預算、人力不足,全台各縣市仍設有22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提供諮商服務,這兩年在各地推動「心理健康網」,從校園、家庭著手,教導學生、孕婦建立快樂的人生觀。

人人都有壓力,壓力是現代文明病,不容忽視。從了解壓力、釋放壓力,學習與壓力共處,你可以不受壓力所苦,活出健康人生。

【影響生活逾兩週,應儘早求助精神科】

如果感覺胸悶、坐立不安,發現自己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失眠,該馬上看精神科?還是請假休息呢?

「只要影響正常生活超過兩星期,就要找精神科醫師,」台大精神科名譽教授胡海國指出,外在環境影響心情,胃口變差,躺在床上難以入睡,工作出錯次數增加,容易生氣、罵人,與家人、同事衝突、吵架,人際關係變差,可能就是壓力過大而造成,應該要向外求助。

振興醫院身心內科醫師袁瑋也說,愈早找醫師,接受治療,效果愈好,甚至不須吃藥,就能痊癒。

她在臨床上發現,有些病人維持完美形象,即使壓力造成身體疼痛,無法工作、照顧家人,仍然硬撐到底,而且「自我感覺良好」,自覺情緒穩定,等來到診間協談,卻是情緒大崩潰。

因此,一旦壓力大到無法承擔,千萬不要獨自承受,一定要向外求救。

【本文摘自《健康遠見》找到你的快樂日記;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健康遠見》找到你的快樂日記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