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

台灣在20年前其實就已經投入3D模具的製作,但現在在3D列印這一塊卻還沒有很大的進展,眼看著國外已經開始量產甚至朝專業列印機器發展,雖然政府科技部喊出2018年掌握全球30%的3D列印機產能。但放眼看去,民間還在起步階段,讓人不禁感到質疑。到底台灣在3D列印這一塊有沒有比較顯著的進展?

台北醫學大學歐耿良博士在接受草根影響力新視野採訪時表示,台灣3D列印目前基本上還是用於醫療使用居多,例如台北醫學院就著重在學校醫療研發,醫界則著重在客製化醫療,目前北醫就有設有40床臨床導入3D列印醫療。
許多人對於運用3D列印在醫療方面抱以期許,為此北醫毎年就投入8千萬元進行40床臨床導入3D列印醫療,平均每床就要花費200萬元,成本高於一般狀況。

為何目前3D列印醫療投入研究成本相對偏高?因為研發期通常會花上1-3年,且在研發期間無法量產,研發單位因此只有支出沒有收入。

歐博士進一步表示,雖然台灣目前3D列印醫療的使用還沒有很普及,但其實品質以及醫療技術已走在世界尖端,除了運用在新醫藥、新醫材,北醫還運用在癌症重建,幫助因癌症切除手術或是器官損害的患者能客製化3D列印器官。

基本上台灣在3D醫療列印法律規定方面發展比較緩慢,正常而言,藥物會經過GMP藥廠認證,但台灣3D列印醫療設備或醫藥並沒有一個官方認證單位,如果政府可加速立法,那對民眾將會比較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