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賴其瑋

據報載成功高中手語社這學期僅剩兩名社員。報導也指出其他興趣性或公益社團如棋藝、春暉等社團,也都面臨招生危機。原因是現在高中生在選擇社團時,多有升學考量,認為要參加可以「讓備審資料看起來好看」的社團,在申請入學時才有利。

與過去看分數填志願的聯考不同,目前的升學制度分有「繁星入學」、「申請入學」、「指考分發」三種。其中,申請入學除了看學測分數,也會將學生在高中的經歷,諸如參與學生科展作品、證照、競賽(如數理奧林匹亞競賽),乃至學習歷程檔案列為參考。

很多學生因此認為,如果在未來的志願想要報考新聞,那最好參加校刊社,這樣每年發行的校刊就會自動作為自己的「作品」。依此道理,當前台灣報考理工科系者眾,那電腦研習社當然作為很多學生在選擇社團時的首選。

教育講求適性發展,但由上敘述來看,這些病態的怪象,顯然已經與「適性」脫節了。過去,學生社團以志工或體育性質為大宗,前者是引導學生參與社會、發揚博愛精神,後者則是鼓勵青年鍛鍊體魄,校際競賽以發揚榮譽,都有陶冶修養的人生意義。升學不是教育的目的,如果連選社團都要功利計算,那博愛、榮譽只會存在課文裏,而無從實踐。

美國人 歐洲的 高加索 俄 法國人 德語 學生 電腦 教育 人 女孩 課堂 技術 青少年 類 學習 學校 男孩 年輕 十幾歲 同學 合作 學習 組 團隊 女 中學 室內 因特網 疫情 病毒 面膜 現代 辦公桌 教訓 青春 準備 文庫 連接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筆者在此有一說明與一建議;首先,無論是家長或學生,應當體認到新課綱的用意,就是要避免而非讓學生成為升學機器。如果要拼升學用備審資料,教育當局是鼓勵各校教師辦理「特色選修」,開設如「Python程式語言應用」、「GIS地理資訊系統」、「台北文史踏查」這些,不乏聘請鄰近大學的博士生甚至教授擔任業師親自開的課。這些是真的能有作品能投稿小論文比賽,或有成果在申請大學時,作為讓面試教授眼睛為之一亮的技能之證明。如果在在選修課選了程式語言,又去電腦研習社學類似的技能,徒然是畫地自限,筆者認為恐怕不是明智之舉。

其次,就「社團」本身來說,學生既是參與者也是主事者,在社團參與中的際遇,是教室裡難以習得的。就算是與升學最無緣的志工性社團,學生在社團的參與裏,還有會遇到規劃報表製作、募款計畫、人際處理、衝突管理。就筆者曾在遲緩兒童機構參與簡單的午餐餵食與體育活動之經驗,在服務期間,絕非「發揮愛心」而已,社工、督導、個案、家長間的關係往往是緊張,現在回想起來,學生志工如何在社會參與中,體會到判斷情勢與面對價值性的衝突,真是讓一個高中生快速社會化的途徑。筆者在此打住不提當年經驗如何,想指出的是,這類經驗絕對是學校裏很難學習到的。

教育必須以發展健全人格為宗旨,領導、紀律與經營,都在實踐與陶冶學生作為社會公民的倫理。這才是社團參與的重要意義。如今既然出現了捨本逐末的現象,我們認為,或許是教育當局必須有所省思及面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