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吳娟瑜
自古以來,兒女成年需要承接家業,或是外出闖蕩,渴望終有一天衣錦返鄉。自從少子化、疫情席捲,加上國際經濟變化多端,年輕人的生涯觀面臨了不同的省思,例如:
一、一定要在職場上出人頭地才算是成功嗎?
二、不停地加班是好員工嗎?
三、離鄉背井會不會錯過陪伴父母的時機?
四、賺錢、存錢、養家才能安枕無憂嗎?
五、「生涯放假」是浪費生命嗎?
家有對策
根據報導,中國大陸(2023年5月),年輕人(16歲至24歲)的失業率高達20.8%,為歷史新高。日本則出現窮忙族,根據NHK報導,這批人約有400萬,再怎麼努力兼職,東奔西跑,生活仍舊困頓。
美國不遑多讓,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採取「三不政策」的年輕人,20歲到24歲,約有380萬「尼特族」(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台灣粗估,15歲~34歲的啃老族有17-18萬,估計黑數更多,只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不說也罷」「默默承擔」的心態下,許多老爸老媽逐步走向類似日本社會的「80 50問題」(意指:80歲老父老母養50歲子女)。
總總這些長輩養晚輩的社會趨勢,從消極的「無可奈何」,逐步也有了「家有對策」的改變。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第一種對策:無為而治
張伯伯的兒子未婚,四十二歲辭職回家,說是「工作好累」,有一天張媽媽看到兒子房間有藥袋,才明白兒子罹患憂鬱症,長期失眠。
起初說「三個月後,我回去上班」,但期限到,兒子仍未有動靜,這樣過了兩三年,兒子用他自己的積蓄,不跟父母拿錢,大家就如此這般地相安無事。
後來張伯伯也想通了,他說:「兒子健康就好,其他再說。」
第二種對策:領錢辦事
郭媽媽跟老公研究許久,終於有了共識,他們想通了,既然將來房產、現金要讓姊弟倆繼承,倒不如先請教律師,把預備給兒子的那部份,可每月支取當作薪水,將來就少拿現金給兒子。
兒子正在走投無路,離婚後,把Baby帶回家,他是照顧的主責者,爸媽從旁協助,他則領取一份薪水扣抵自己和小Baby的開銷。至於,家中洗衣、洗碗、採買等雜務也由他負責。
第三種對策:請你離開
話說阿龍在疫情嚴峻,餐廳倒閉時,被老板資遺,他拿著行李回到家。
爸媽催了他幾次「該找工作了」,阿龍沒有動靜,仍舊過著白天睡覺、晚上打電動的悠閒日子,直到……
有一天,父子爆發嚴重衝突後,阿龍的媽媽含著淚水,塞給阿龍兩萬元,哽咽地說:「我們的日子也不好過,你自己想辦法吧!」
阿龍拿走兩萬元,一把抓起門外兩大袋行李,頭也不回地,走了。
阿龍的媽媽告訴我:「我的心好痛好痛,但這是唯一的辦法可以救兒子。」
受歡迎的女兒
三種對策,各有利弊,有位將近四十歲的女兒是徵求父母同意,返家住宿,每個月付房租、水電、和孝親費,她的說法是:「職場繞了一圈,也該是回家陪伴老爸、老媽的時候了。」
像這樣的孩子肯定是受老爸老媽歡迎的。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