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葉志彥 

我們是一群在[反核]與[擁核]兩個派系互相爭論者,有天[擁核派]拿出王鴻薇的批評綠能說明,核能發電成本每度電1.5元,再生能源包含風電發電成本7元、太陽能光電4.8元,儲能結合光電每度電高達近10元。

藉由這些計算,進而嘲諷綠能的成本遠要比我們想像中的高很多,另外核電的成本計算我不在此修正,因為[核廢料]的處理計算是真的很難估算。

過去我都是這樣子說[核廢料處理],現在的我們,針對20年前的處理方式感到很多不足,針對40年前的處理方式我們都說是貽禍人類;20年後的我們、40年後的我們也是如此看待現在的我們。

所以核廢料的處理成本是逐年增加,到底哪一天才是一個頭,至今也沒人敢肯定,而台灣是沒討論這個處理成本的。

回到本文重點,到底[儲能設備]它代表的意義是什麼?我想目前大多數的人都是把它跟綠電結合,因為確實綠電要發展[儲能設備]是一個永遠逃避不開的課題,而且是必定要結合來看,這點我在4年前就已經提出來,然後被[支持風電]的人嘲笑,現在我猜我一定會被[支持核電]的人嘲笑,希望有理智的看過我以下的觀點,幫我轉述給更多人知道。

亞洲人 球 建築 陰天 拱頂 外觀 戶外 覆蓋 風暴 台灣 旅遊 天氣
圖片取自:(示意圖123rf)

首先我們要回到一個重點,甚麼是[離峰電價?甚麼是尖峰電價?],想必很多人都可以回答出這個問題,但大家都忽略了,為什麼同一批的煤、同一批的發電廠,偏偏是尖峰時刻的電價比較貴?

那是因為我們在計算電力缺不缺電的時候,我們計算的是[所有任何耗能源因素加起來]的[某一時間點的最大使用量]。

而從不是[某月份]、[某年份]的總消耗量。

這造就電力設備有一個很重要的[備載容量率]的數據,而過去全世界的電力業者都是致力於保持[不缺電]的情況下讓[備載容量率]的降低。

只是每一個國家的顧慮跟設備能力不同,所以每個國家設定的數據有所不同。

同時因為過去電力是無法被儲能地,為了讓多餘的電部會平白消耗掉,我們甚至發展出[蓄水發電]、[利用離峰電價鼓勵夜間作業]等方向。

因為過去的電是不能被儲能的。

而[尖峰電價]則是為了降低人民的耗能速度,正如我前述所講的,我們計算的是[所有任何耗能源因素加起來]的[某一時間點的最大使用量],可是我們的生產電力總量卻是有一個[上限值],超過這個上限值,除非雷神過來了,不然誰來都無法再擠出一個額外的電量。

而不管建造任何的發電廠,基本上都是困難重重,目前來說反而是綠電發電的建案還比較容易搭建,其他的核電、火電在環評那邊基本上沒3~4年以上爭論都是一個笑話,因為低於3~4年的討論搭建起來的,反而影響層面更大。

我在此也要嘲諷台灣的綠電政策,在我來看一堆都是破壞環境的,但我們搭建綠電不是為了保護環境嗎?

而[儲能設備]不光光是用於[綠能],他也可以讓核電、火電在[耗能尖峰時間點]以外的時間先把電力生產出來做儲能,如此一來便可以讓核電、火電生產成本降低更多,人們也不太需要因為電力不足而需要增加發電廠。

當然現在是體會不出這有多重要,因為只是單單台灣這一類早已經搭建好的國家我們早就已經滿足[所有任何耗能源因素加起來]的[某一時間點的最大使用量]。

當然還是有些不足些,但因不影響大局所以我也不與他人討論到底台灣現在偶爾傳出缺電的狀況是怎麼樣,我一律都請這一類的人去調查台灣近20年來台電歷年缺電、斷電的統計,數據看完再自己問怎麼過去不吵這個問題?

在此我要說,[台電的歷年領導者辛苦了。]

按照目前的局面來看,反而會是[地熱發電]、[水力發電]這兩種發電會優先搭建儲能設備,理由只是在於他們是24小時無間斷的發電,所以任何一個優先發展這兩種發電的國家沒意外會開始更大力搭建吧,當然這個時間點也會是3~4年後才被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