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販賣可憐 公益商品也吸睛
文/鄧凱元 圖片/I-Hwa-Cheng
公益團體推出的產品,一定只能打可憐牌? 三位非典型的年輕設計師,把藝文美感的種子,散播到各種商品與展覽上,成為公益的最亮眼招牌。
週末的午後,人來人往的高雄駁二藝文特區倉庫裡,多了一點公益味。
三位平均三十三歲,台北藝術大學校友組成的「三明治工」團隊,租下隱身駁二的藝廊,裡頭擺滿了和公益團體合作完成的作品。
別的工作室靠商業設計賺錢,但「三明治工」卻只接公益團體的設計案。
四年前,「三明治工」的成員李萬鏗、曾韻潔,因為研究所的「藝術社會參與」課程,走進了位在淡水八里的「樂山教養院」當志工。
他們以藝術專長,幫助樂山教養院改造門面。他們也用回收的零件,拼裝成攤車,載著院生親手種出的花草茶,在院方舉辦活動時,招待來訪的賓客。
課程結束後,他們不想就此離開。因此找了同樣是北藝大畢業的謝若琳一起創業。他們複製和樂山教養院合作的經驗,以接案的形式,和公益團體長期合作,協助設計商品並且舉辦展覽。
「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協助公益團體,又可以有錢賺,有什麼比這更好的事?」謝若琳表示。
他們的作品,在公益團體的口耳相傳下,得到不少的好評,愈來愈多的公益組織都主動與他們接洽。
目前,除了原本的樂山教養院外,他們也和「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台灣婦女展業協會」、「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長期合作。
他們設計的一款明信片,還曾經是小英教育基金會指定採購的商品…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577期】
延伸閱讀:
PC真的回不去了
當一顆藥竟比一顆糖果便宜……
殘酷食物鏈 吃掉你我用藥品質
迎戰對手 洪秀柱還有三道關卡
郭台銘差點放棄的鴻海小金雞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