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珮萱

來到雲林縣口湖鄉中山路想找榮峰診所,卻遍尋不到招牌。「招牌兩年前被颱風吹掉了,就沒再裝新的,」診所院長鄭榮邦笑了笑。

對於已經在地方經營近20年的鄭榮邦來說,有沒有招牌確實不是最重要的事,因為任何一位在地居民都能熟門熟路地為你報路。

到宅醫療 體貼臥床病患

雲林是鄭榮邦的出生地,4歲隨家人搬到嘉義。他回憶,小時候住鄉下,沒什麼娛樂,假日會在家裡幫忙做家庭代工,印象最深的是跑到田裡撿番薯。高中以前在嘉義生活,直到讀大學才第一次離家。

高雄醫學院(現為高雄醫學大學)畢業後,在台北榮總醫院從實習做到外科總醫師,曾在嘉義開過小型醫院,1998年回到雲林開業。

除了外科,鄭榮邦還有肝膽腸胃科專業,鑽研B肝、C肝、大腸癌的篩檢治療等。

早年在北榮累積的超音波診斷技術,讓他幫不少民眾找出肝臟與腸胃疾病,至今每年都會發現幾位早期病例,有些患者的肝癌腫瘤不到1公分,都在他手中及早發現、治療。

鄭榮邦解釋,多數肝臟腫瘤被發現的時機,多為1公分左右,若能愈早現治療效果愈好。而超音波檢查,又比抽血更精準,附近一帶的診所,只有鄭榮邦診所能照超音波,因此備受在地人的肯定。

2015年5月,一位病患被他檢查出是早期肝癌,原本腫瘤藏在橫膈膜下方,其他醫院都沒發現,全是因為鄭榮邦請患者深呼吸才診斷出。

2005年健保局推出巡迴醫療計畫後,鄭榮邦就加入。至今每週有兩天的中午到下午三點休診時間,鄭榮邦和醫護同仁都會帶著電腦設備、藥材等,走出診所,服務偏鄉。週一在口湖、週四在水井,這兩個據點已經跑了十年,除了農曆過年,幾乎全年無休,颱風下雨也不例外。

採訪這天,跟著鄭榮邦團隊來到水井的巡迴醫療據點,就在當地的奉天宮,形成民眾到廟裡看病的有趣畫面。鄉親形容,鄭醫師醫術好又親切,來這裡看病還有神明保佑!

2015年7月起,鄭榮邦也加入到宅醫療計畫,目前有3位病人,都是無行動不便無法出門、或是年長病患。一位50歲陳女士,因為從小罹患腦性麻痺,長期臥病在床,以往出門看病,得靠雙親將她背上機車、載往診所。如今改由鄭榮邦每週一趟到家中探視,「做這些對醫師都是小事,但對病患家庭的幫助很大。」

努力實踐愛心、用心、耐心

鄭榮邦的父親早年經營麵攤,要養三個小孩,經濟狀況並不寬裕,母親則到處接家庭代工,幫忙家計。鄭榮邦的醫學院學費還是仰賴大伯贊助。

爸爸因為有糖尿病、加上行動不便,目前住在嘉義的鄭榮邦,每天開車來雲林的診所上班,早上6點多就從住家出發,先到爸媽家探望年邁雙親。深知一個家庭裡,若有長輩生病,不只對子女、乃至全家人生活都會造成影響,鄭榮邦更能設身處地為自己的病患著想。

行醫多年,鄭榮邦最常說,醫師要有三心,愛心、用心、耐心。有願意幫助人的愛心、治療技術要用心、互動時要有耐心。

他認為,醫師關懷的不只是病,也要重視人,更時時以民眾健康為己任,希望扭轉生病才來看醫師的觀念。近年開始研究營養學,常對看診民眾衛教,分享健康的理念。

64歲的他,至今每週還有11節門診,許多和他同年資的醫師可能早已選擇半退休、看診數量也只有他的一半。但他卻強調,不能再少了,很多病人連週日都希望他看診。

由於口湖地區的診所只有鄭榮邦專精外科,有次鄭榮邦當天沒看診,有病人因為胰島素打過多,突然休克便送往北港,隔天病患果真來跟他抱怨。

有時鄭榮邦出國,請其他醫師代班看診,病人一來看到醫師不是他,掉頭就走、堅持等他回來再來看病。

遇到這類的患者,鄭榮邦一方面很感謝病人對他的信賴,但是也覺得對病人很不好意思,深怕因此耽誤了病情,才會愈來愈少請假。

能夠成為一位被需要的醫師,就是鄭榮邦最驕傲的成就。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3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3月號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