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論/黃一嘉 AIR】
上集推薦由導演自身經驗出發並結合農民運動的《狀況排除》,本集將介紹同樣發想自轟動一時的社會事件,卻走出另外一種類型風格的電影《自由人》。2014台北電影節播映時造成震撼的電影《自由人》透過我親自與導演柯汶利的電話訪問,了解其獨特的劇本創作發想來源。《自由人》柯汶利導演遠從馬來西亞來台讀書,當年在大學因為就讀口語傳播學系而參加了主題為「是否贊成廢除死刑」的辯論比賽,在蒐集各方資料過程裡,自身從遠方來台讀書的背景,對於民國75年鄒族青年死刑犯湯英伸的故事特別有所感觸。因此導演於大學時便下定決心,若有一天能拍電影,他希望將湯英伸的故事透過鏡頭呈現給觀眾。於此他積極與編劇好友陳昱俐小姐深入溝通討論,努力將這起台灣社會事件改編成電影劇本。
同時,在溝通過程中發想本片女主角的背景設定,相對照湯英伸是一位被社會環境制度壓迫的青年,女主角則是一位本身患有肢體缺陷的女孩,甚至是劇情中強暴女主角的洗衣店老闆也是一種嚴重的缺陷,瑕疵是由外在環境到內在性格的男主角,遇上了瑕疵是由身體殘缺到所處環境的女主角,會讓故事擦出甚麼樣的火花?由於有了與眾不同的創作思考,使得《自由人》在一片親情、愛情氾濫的電影市場中更顯突出!
受香港電影長年潛移默化的柯導演心中清楚明白,電影是一件藝術品卻也希望能有更多觀眾看得懂他想說的故事內容,因此在劇本創作過程中,不斷與編劇來回溝通、修改,希望在腳本創作時就能讓故事節奏加快,並增加得以吸引觀眾的元素,例如:懸疑、驚悚感,果不其然,最後呈現於大銀幕的電影作品《自由人》能有如此強烈的驚悚節奏,並且我個人認為本片某程度還帶有黑色電影(Film noir)色彩。《自由人》的源起提醒眾多創作者,您筆下的故事不需要都是自己親身經驗,只要有想像力,創作者大可以把所處社會的過去、現在、未來,作一番全新的詮釋。下周,我們將談劉振南導演透過生活觀察,詮釋中年危機的新面向:《飛啊!卡夫卡》。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