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默鳴曲
(圖片截自文化部iCulture)
巨星殞落,瞬間會發出璀璨的光芒,而後便消失在眼簾視野。大師級的詩人余光中走了,他嘔心瀝血無數的創作,留下許多雋永的詩詞、散文、翻譯、評論等繼續發光發熱,他仍透過文字他與我們對話。但是他就是永遠走了,就如作家龍應台形容余光中的離世是「在七十年的台灣文化史上是一個時代的結束。」當哲人遠去,從各方的追念,典型夙昔,無盡的懷念。再次咀嚼他的佳作,在浩翰無涯的文學殿堂,如此讓人讚嘆的文字運用,只能嘆為觀止。詩人鄭愁予說華人現代詩壇沒有人可以超越他,他的作品被選錄在國高中至少八個版本中,大學學測和國文指考的考題中出現十次,這些輝煌的紀錄也是無人能出其右。
一生創作無數,有如泉湧般曼妙的詩詞、散文裝載於有限的軀體,有朝一日終須道別離,早年他就曾經灑脫的寫下死亡的詩作-「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字裡行間毫不遮掩的大中國情懷。過去他在中山大學任教,在高雄住了32年,他對高雄的感情讓他寫出「高雄有了故鄉的味道」。最為人所傳頌的是他有關鄉愁的作品,每一字句都堪稱經典,像「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那酒一樣的長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如此的扣人心弦的吶喊啊!連中共的前總理溫家寶也引用余光中的鄉愁來比喻兩岸關係。他的作品不只多次出現在台灣的教科書,同樣也出現在中國大陸的教科書,他的離世在中國大陸被推崇緬懷的程度絕不亞於台灣,他的影響力是橫跨兩岸的,他的詩文是華人世界的極品。
余光中對中華文化極其景仰孺慕,對文字的熱愛已臻癲狂,所以他能大器豪邁地寫出「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后土。」遙想漢唐盛世的詩聖、詩仙,李白、杜甫,如果余光中是生存在那個年代,想必也和唐宋八大家一樣,作品流傳千年萬世,永垂不朽。
前一陣子的文言文課綱爭議,余光中拖著老邁的身子發起「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加入連署,極力地捍衛文言文在國文課本中的比例,強調拋棄文言文我們會變成沒有記憶的民族,這是他內心極為沉重的呼籲。
如今大師乘載滿滿的鄉愁離我們而去,他的一生優游浩瀚的文學領域,登峰造極,已屬無憾。但是他離去的背影,可以想見必然乘載更多的惆悵與憂心,因為在執政當局刻意要剷除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不惜從教育連根拔起,他在臨走之前曾經盡心盡力的打這一仗,卻親自目睹專業不敵政治,政治凌駕教育的殘酷現實。在教育部運作之下,官派代表全力的運用議事規則將文言文的比例大翻案,調降10%,教育部站在捍衛中華文化的對立面,大師也無力可回天,大師再如何灑脫,說不為中華文化在台灣的處境憂心是不可能的。當這些連繫兩岸臍帶的長者陸續走入歷史,兩岸的政治局勢進入一個反中的氛圍,預知中華文化逐步凋零湮滅也是許多人沉重的心念。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