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林旻柔】

台灣喝鮮奶比國外貴?消基會最近一項調查發現,國內鮮乳收購價與零售價差過大,僅經簡單消毒的程序,零售價竟高達80到90元,兩者之間有50到60元的價差,約為歐美國家的5、6倍。此外,消基會也質疑,台灣對於液態乳的命名情況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但若以國際通則標示,卻可能引起業者抗拒;因此消基會建議可參考德國模式,在鮮乳和保久乳之外,另設第三類商品稱為「長效乳」或「延鮮乳」。

事實上,目前國內市面上買的到的鮮乳,若用國際的標準來看,都不能算是鮮乳。消基會表示,德、美兩國對鮮乳標示有嚴格規定,只有用特定溫度、時間組合殺菌方式處理的牛乳,才能稱為鮮乳或巴氏乳;而美國規定又更為嚴格,只能選擇要製成138度C、殺菌2秒的「超巴氏殺菌乳」,或又有無菌包裝的「超高溫滅菌乳」兩種。

反觀台灣,依台灣國家標準CNS3056規定,只要是以生乳為原料,經殺菌包裝後全程冷藏、供人飲用的乳汁,不論採用何種殺菌方法,業者都可標示為「鮮乳」。而這樣寬鬆的標準,導致許多業者能將實際製成的「長效乳」、「超巴士殺菌乳」,標示為「鮮乳」來販售,相較於國際標準,對消費者而言,其實是用比較高的價格買到品質較低的牛乳。此外,國外的長效乳、超高溫滅菌乳之類的牛乳運到台灣,其實已經過20至30天,卻也可稱為「鮮乳」,也容易令消費者與真正的「鮮乳」混淆。

不過,農委會表示,目前國內牛乳收購價是保障酪農,採用最低價格,並非最後賣給廠商的價格,且國內鮮乳的生產成本較高。此外,溫帶動物在亞熱帶生產的產量當然不如溫帶,國外有當地生產的儲料或草料,但台灣卻必須從國外進口,且台灣全年的平均溫度都相當高,若是夏天,對於生乳或鮮乳原料的保存則要附上更高的代價。簡單說,台灣生產條件較不占優勢,業者在運輸、加工、管理、包裝等每個環節上都是花費,利潤相當有限。

就客觀環境而言,消基會可能略為低估台灣牛乳的產銷成本,一般鮮乳於通路上架費用佔末端售價15到30%,是造成消費者承擔較高單價鮮乳的主因,業者未必真得賺很大。牛乳業者表示,生乳收購價加上殺菌加工費用,每公升成本至少50元,加上通路上架費,總價格和消費者購買的價格相去不遠,鮮乳品牌事實上賺得並不多。尤其,台灣鮮乳的消費市場以都會地區為主,業者不太可能自己賣,但若委託超市、超商等通路,也需要一定的通路費用,這些產銷成本降不下來,才導致末端價格較高。此外,是否真的需要訂出「長效乳」的新品項名稱,目前台灣民眾仍普遍對於調味乳、鮮乳、保久乳的標準並不清楚,又訂出新的品項名稱,恐怕意義不大。重要的是,消費者若想喝到品質令人安心的鮮乳,可以看是否有「鮮乳標章「,不僅可保障國內酪農的生乳能被合理收購,也確保消費者喝到的是國產鮮乳,因為只有國產鮮乳才有鮮乳標章,進口、調味乳或保久乳等則都沒有,如此就容易分辨何為真正的鮮乳了。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