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蓉萍

中山商圈的歷史悠久,中山北路日治時代的風華延續至今日,再結合近來尤其受日本觀光客喜愛的赤峰街巷弄,貴族和文青在此激盪出火花,營造出獨特的生活態度,也散發了其他商圈缺乏的人文氣息。

下午不到5點,驟下滂沱大雨,天色昏暗。走出中山捷運站4號出口,穿越南京西路騎樓下的人群,轉入赤峰街小巷內,立刻看到一家排隊名店。它不是什麼跨海來台的新開店,而是家連招牌都沒有的排骨飯小店,大門還沒開,已有十多人無畏風雨地撐著傘苦苦等候。

赤峰街的排隊名店當然不只這一家。再往北走,經過充滿綠意的建成公園,沿路上還有義大利披薩店、甜品小鋪、咖啡店…;喜歡買衣服、飾品的人,更會覺得這裡是寶地,因為走幾步路就有多家風格不同的服飾店、自創品牌的工作室;更妙的是,在地數10年的汽車材料行也隨處可見。看來雜亂無章,缺乏計畫和統一性,新舊卻似乎無差別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此多元化的巷弄,深深地吸引了外國觀光客,尤其是已經造訪台北多次、想更深入了解台北次文化的日本旅客。

濃濃的國際精品風
延續昔日風華,媲美東京表參道 

赤峰街這2年來暴紅,事實上它的發展和中山商圈息息相關。而中山商圈的命運線,可以說是繫於一條鐵路上。早年台鐵淡水線阻隔了東邊的中山區和西邊的大同區,導致兩地發展迥然不同。

鐵路以東,大致屬於繁華的御成町,中山北路是其中主要幹道,至今中山北路仍是台北3大林蔭大道之一。早在日治時代的1901年,日本人興建了現址在圓山的台灣神社,這條路是總督要去參拜的「勒使街道」,當時台灣總督府還有意把它建造成和東京昭和通及大阪御堂筋齊名的3條大道,二次大戰後改名為中山北路,現在仍綠意盎然,幾乎可媲美東京都的表參道。

由於有這樣的歷史淵源,早年有許多日本商社聚集在御成町、也就是現在的中山北路一、二段附近。台灣第一支紅綠燈,即設在御成町,顯見此區的繁華和重要。

前美國大使官邸位於現今的中山北路二段18號、也就是現在的光點台北(台北之家),這棟白色二層樓洋式建築,被指定為第三級古蹟。另外中山北路二段48巷內則有蔡瑞月舞蹈社,舊址為日治時期的文官宿舍。位於長安西路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則在1921年落成,原為日治時期供日本人受教育的建成小學,這些都是遊客現在到中山商圈時值得探訪的古蹟。

除了古蹟,中山北路二段有LV、Gucci、夏姿等精品店,更多名牌則在台北晶華酒店地下樓設點;至於鄰近的飯店,包括國賓大飯店、老爺大酒店、2012年新開的大倉久和大飯店等,也都展現此區高格調的氛圍。

特色商店隱於市
大膽秀創意、比品味也講究實用 

配合此區高雅又有個性的氣質,現在設於中山區的商家,競相凸顯獨特的風格。例如去年才開幕的amba台北中山意舍,把象徵台灣的自行車掛在櫃台後方;設計者還考慮到中山區之前有鐵工廠、飯店又是辦公大樓改建而成,於是將鐵窗回收再利用,兼顧環保與創意。

又如異數宣言公司看上這裡「隱於市」的感覺,在鄰近大馬路的餐廳內用餐時,可以面對綠蔭大道,與自然融為一體,放鬆心情,因此12年前即在此設立了The One中山。內部設計和使用的餐具,則傳遞了東方傳統美學。店長邱采瀅透露,這裡的顧客多半是中年上班族,他們重視設計的質感與品味,同時也相當務實,以實用為取向。

中山北路、南京東路一帶,近年來則成為拉麵一級戰區。中山北路一段有一風堂、屯京拉麵、麵屋武藏神山,新光三越南西店二館地下1樓有花月嵐拉麵。今年才來台的麵屋一燈則設在靠近大倉久和的南京東路上,用餐時間總大排長龍,因此即使盛傳月租高達四十七萬元,也讓業者願意負擔。新光三越台北南西店行銷經理李香萩說:「這個商圈原本就是日本觀光客的最愛,因此日式拉麵店喜歡在這裡設點。只是去吃的應該還是以喜歡日式拉麵的年輕人居多,應該是一種『集巿』的概念。」群聚就容易吸引客源。

文青炒熱赤峰街
低成本圓創業夢,和商圈共存共榮

反觀鐵路以西的赤峰街、承德路,則彷彿處在另一個世界。這裡屬於大同區,以前是下奎府町,住民多半以勞力維生,建成公園當年則是兒童遊樂園,旁邊原先還有一些違建。此區多屬光能里,里長陳靜筠說:「赤峰街位於台北盆地的底端,以前暴雨必定淹水」,居住環境與中山北路大不同。

瑞普萊坊市場研究部副總監黃舒衛10年前曾經在位於赤峰街的金融機構工作,他回憶說,「那時候只有零星幾家早餐店、便當店、醫檢所、診所,另外就是打鐵等噪音汙染大的產業,居民收入不高,消費水準當然也不高。」

但是鐵路拆除後,交通便利,使得兩區距離逐漸拉近,加上捷運淡水線九七年、松山線一四年開通後,赤峰街變得一屋難求。由於屋主多半是之前就持有,並沒有出售打算,成交量非常少。租金則隨供需吃緊而水漲船高,他說:「現在1坪租金大約8,000元,是10年前的7倍。」

光靠捷運其實並無法炒熱赤峰街,背後的重要推手,首先要從「蘑菇」說起。「蘑菇」這個品牌誕生於2003年,設計銷售T恤、帆布袋包、服飾、紙製品等生活用品,一開始在網路銷售或寄售,2006年決定開一間實體店面。創辦人張嘉行說明挑中南京西路25巷(接近赤峰街巷口)設點的原因是,「西區太年輕潮流、東區很時尚、校區周邊租金高而且客單價偏低」,剛好他的夥伴來光點台北看電影,發現這條巷子很安靜、有綠意、離商業區近、最重要的是租金合理,於是在此落腳,這也是此區最大的優勢。年輕人想完成設計夢,赤峰街一代是他們負擔得起的房租,因此得以圓夢。

本屋自由負責人李雅伶分析指出,早年衣蝶百貨以女性族群為訴求,也引進一些設計師品牌。台灣設計師為了靠近消費者,會搬到後面的巷弄,這也是中山商圈巷弄裡有很多服裝、髮型或造形設計店家的原因。加上台北光點播放的電影引來了文青,不知不覺中,文藝風格在此區儼然成形。

2008年,新光三越台北南西店接手衣蝶,發現此區是一個流行發信地,它也許是服飾、也可能是一種生活態度,於是決定借力使力,發行雙月刊《Fancyfancy》,除了介紹百貨公司內的重要訊息和流行定位的概念,還繪製地圖,告訴消費者這一區有什麼好吃好玩好逛,吸引大家來體驗。李香萩說:「現在不只是店家之間的競爭,商圈間彼此的競爭也很激烈,我們很希望和這個商圈共存共榮,透過刊物潛移默化,形成共識。」

新光三越台北南西店多年前曾針對這個商圈做過調查,發現這裡各種機能應有盡有,店家占比最高的是巷弄餐飲店,其次是辦公大樓和銀行,但也不乏服飾店、精品店、美容美髮店、還有電影院、運動中心、古蹟、藝文展館、觀光飯店和商務旅館等,樣貌多元化,而且都位於從中山捷運站走路就能到的距離,一站搞定,又可以在這裡消磨一整天,這就是中山商圈最大的優勢。

演繹古早人情味
職人精神在巷弄,散發懷舊氣味

「台灣好文化基金會」為了讓更多人看到台灣的東西,希望找一個展售的據點,中山商圈的文藝風氣吸引了他們,加上有蘑菇這個好鄰居,於是2009年在蘑菇隔壁成立了「台灣好,店」,也成功吸引許多觀光客慕名而來。李雅伶分析指出,中山商圈有很多小單位,會互相串聯辦活動,例如「台灣好,店」、當代藝術館和台北光點合作,一起留住消費者。中山商圈的人情味,也是有別於其他商圈的重點。

赤峰街以往有許多汽車材料行,給人的印象是油膩又臭、巷弄狹窄又會淹水,陳靜筠六年前接下里長的工作,和前一任里長、也是他的父親共同改善淹水的問題,並且將電箱移到地下、同時加速建成公園的整建,讓這個區域成為宜居的地方。

許多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一點在這個里也充分體現。她說:「光能里內部有24個巷,我們不但有鄰長,還設置了『巷長』。這是無給職的工作,而且他必須是熱心、真心又沉穩的人,父親當時協助我挑出了24位巷長,他們要幫忙通報高風險家庭,例如家暴、吸毒、或新住民受到不當對待等。」另外55巷口的柑仔店,好比是這個里的夜燈,晚上聽到一些風吹草動就會提高警覺,附近居民也會麻煩他照顧一下小孩。這些人情味,都是有錢也買不到的。

透過大家的努力,赤峰街附近的人潮開始湧現。根據張嘉行的觀察,「由於觀光雜誌的報導,日本人常常來逛,也有許多家庭客,不過大致上客人的品味還算一致,從穿著打扮跟動作可以感覺得到…就是一般所謂的文青型的客人比較多,年齡層倒是還滿廣的。」近年來日本一些雜誌會特別提到赤峰街的巷弄和懷舊,加上日本人特別崇尚職人精神,一些細緻的金工或手製作品,都讓他們愛不釋手。張嘉行同時也發現,這一兩年附近開了許多新店面,客群開始變得更年輕時髦些,跟其他商圈差異愈來愈小。

目前國際觀光客占比還不少,依季節不同,大約在3到5成,不過「主因也可能是因為本地客人這一年變少」。不過隨中山商圈的興起,無論在中山北路、赤峰街等地,房租都持續上揚。房仲業者指出,此區的地王應是捷運中山站四號出口處愛迪達南西店那一棟,先前是星巴克,目前月租150萬元,而且租下一整棟。

平均而言,中山北路上1坪租金10,000元、赤峰街則是8,000元,這兩年來的漲幅在5到8%。南京西路32號摩曼頓1、2樓共83坪,1樓總租金80萬元、2樓總租金40萬元,相當於1樓每坪租金約30,000元、2樓約7,000元。此區目前相對較冷的是中山北路一段靠中山市場方向,租金1坪大約在5,000元上下。

中山商圈比較特別的是更新較早,適合改建的都已完成,剩下的多半是持分畸零的地塊,擁有者比較複雜,都更難度高。屋主幾乎只租不賣的情況下,最近受到關注的物件,是一風堂所在的那一棟將由信義房屋銷售,開價3億多元。此外,中山北路二段42號台灣人壽中山大樓8月下旬公開標租,9月20日截標。依照規定,租賃期限20年,第1年為免租裝潢期,免繳付租金,第2年租金的起租價是2億元。

一屋難求的黃金商圈
店家樣態不斷重組,下一步往哪走?

先前此區房租相對合理,因此許多所謂的「文青」進駐,闖下自己的一片天。也因此這裡展現出各式各樣不同的風格,造就了多樣性,豐富了此區的生命。但是房租飆漲讓原有的店家吃不消,「台灣好,店」店長葉莉慧就說:「我們是對面早餐店的老主顧,可是聽說因為房租上漲,他們負擔不起,年底被迫搬家。」

淘汰一些店家是正常現象,只是房租如果漲到店家承受不了的程度,最後這裡也會像台北其他商圈一樣,張嘉行憂心最後變得差異性不大,「店家多數力氣、心思都放在營收上,結果就是消費者到哪兒看到的店面,內容都差不多。當這樣的情況愈來愈明顯,整個商圈就扁平化,變得沒意思了。」中山商圈的發展目前方興未艾,未來走向值得繼續關注。

本圖/文由「財訊」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中山商圈混搭風情 精品×文青×老巷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