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凱元
Zara、H&M這些耳熟能詳的服飾品牌,幾乎不再是中國製造。隨中國產業環境改變,國際紡織業重心移轉至東協國家,未來還有川普變數,台灣紡織想要勝出,得多方佈局。
正當川普浪潮席捲世界,全球製造業版圖正在重新洗牌,台灣紡織股王儒鴻宣布關閉在中國最後一座工廠,引起各界側目。
二○一六年年底,儒鴻關閉一九九八年在中國無錫設立的成衣工廠,原因是招工不易、人力成本逐年提高,生產條件無法跟越南相比。
這座位在無錫的工廠,佔儒鴻產能的一.八%,對儒鴻的重要性已經遠不如越南廠,而且處於虧損狀態。
這不僅僅是一家企業的決策這麼簡單,而是一個大趨勢正在興起。儒鴻撤出中國有指標意義,對於台灣紡織業者來說,東協重要性已經超過中國。
越南成台灣紡織品出口最大國
紡拓會副秘書長楊曉琴說,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台灣紡織業與中國合作最緊密的時間是二○○五年,當時有四成的紡織品都銷往中國大陸加工。
但往後對東協的出口佔比逐年提高,一三年已呈現黃金交叉,東協躍升為台灣紡織品的第一大出口地。
去年對東協整體出口佔比已達三六%,中國與香港則不到三成,金額較一四年減少一成(見表)。以單一國家而言,台灣紡織品出口到越南的金額,在去年也超過中國。
這是一個國際供應鏈的轉移。不只是台灣業者,中國本土的紡織業者,以及日本紡織原料大廠東麗,都大舉在東南亞國家投資。這也讓紡織品對中國出口的金額,從○八年金融海嘯後的連續成長,首度於一五年衰退五%。
短期因素是歐美市場不振,背後的長期原因則是中國人力成本的提升,以及產業轉型。
「訂單從中國外移,是這幾年的趨勢,」台灣成衣大廠聚陽實業行銷長廖維說。
廖維表示,供應鏈外移主要的轉捩點是富士康在「員工跳樓事件」後,大幅提高薪資,引起一波出走潮。再加上中國的新一代,也不喜歡投入製造業,「許多同業都想把訂單往外移。」
以上海製造業的薪資水準來看,一四年月薪已經達四百七十美元,約是越南的三倍。
中國製造不再是廉價代名詞
「Zara、H&M已經很少中國製造,大部份是印尼,泰國、越南、緬甸生產,」三十多年前外移到中國,台商錦祥紡織總經理陳志軒說。
不過,紡織業大舉投資東協,現階段仍無法撼動中國身為紡織世界工廠的地位。
廖維說,除了勞工成本以外,是否佈局中國仍要考量交貨時間、產品開發能力、運輸成本等因素。這幾年快時尚當道,供應鏈講求速度,相較於越南,中國從原料、配件、成衣等供應鏈仍比越南完整,「紗線與布料高度仰賴進口,是越南最大的弱點,」他說。
此外,單價低的快時尚產品移往東協國家製造,也不代表中國的影響力被削弱。…(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614期 )
【延伸閱讀】
ETF熱潮不減 多元資產基金登場
鼎泰豐前進倫敦 推手竟來自新加坡
企業要成功 就要懂顧客的痛
hygge生活 丹麥人的幸福密碼
誰偷走了 13歲男孩的心?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