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日常生活能力是孩子生活中非常基本的一個要求。在衣食住行育樂方面,孩子是應該隨著他年齡的成長,同步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立能力。面對要不要輔助,要不要放手,安全考量總是第一優先。但在考慮安全與否,請以不同的活動內容,把它設定成一種漸層的模樣,而非二分,ON/OFF式的開關。
孩子需要一步一腳印,累積他的自理能力。以插吸管、喝飲料這件事。有時,孩子想要用他纖細的手,自己嘗試插吸管。但你眼見他一次又一次無法完成,沒錯,這時吸管鈍了,孩子挫折了,你也不耐煩了。但你可能一邊望著孩子挫敗的模樣,一邊擔心著他會不會把整杯飲料弄翻,而自找麻煩。
乾脆自己幫他做。這個念頭很容易就浮現上來。
沒錯,孩子的力氣是不夠。但我卻非常欣賞孩子想要嘗試的動機,同時我也想要維護孩子這份難能可貴的主動性。我還是想要讓他嘗試自己動手插吸管。其實,你只要輔助一下,先在杯面上戳個小洞,這時,他成功將吸管插進的機會也就增加。
或者孩子自己倒水喝這件事,在溫度設定上,冰水、涼水、溫水、熱水之間,就有不同程度的考量與做法。例如冰水、涼水讓他自己動手來。基於安全考量,溫水由大人協助。但熱水,小朋友就禁止自行行動。
當孩子想要自己動手倒水,這時為了提升他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試著把水壺裡面的水降到最低,讓孩子拿起水壺時能夠有足夠的力氣。水壺可以選擇比較輕盈、耐摔的材質。而對於水杯,則考慮杯口比較大的杯子,或將杯子固定起來。讓彼此都放心,以減少大人的擔心、焦慮傳遞給孩子,而讓他的主動性被熄滅。
類似的道理,也可以反映在孩子的行與育樂上。例如說在遊樂園、大賣場或小公園裡玩耍時,其實只要在視線範圍內,你可以放心地讓孩子去探索。他會把你看成像是一個安全的堡壘,如果遇到一些什麼狀況,至少隨時可以退回到屬於安全的堡壘:你的身邊。
每一次的放手,你可以視不同的活動內容,而有不同的判斷與選擇。你可以考慮孩子的意願、動機、發展能力、目的,及孩子達成目標的可行性。
或許你會發出質疑「現在社會多麼地險惡,你真的好大膽竟然放手讓小孩在公園裡亂跑、亂跳。難道你不擔心、害怕他可能因此被陌生人擄走或受傷害?」這些顧慮很是自然,但是否因此因噎廢食,這一點我相當保留。
畢竟很現實,我們不可能在孩子身旁照顧他一輩子。他需要長大,他需要獨立,他需要探索,他需要擁有屬於自己的自理能力。如果沒有適度的放手,讓孩子去探索,那請問要等到哪一天才放手?千萬別說:「等長大再說」這樣的想法,只是把事情擱著,放在一旁。沒有經驗值做為累積,你真的不要期待孩子突然間就彈跳起來。睡醒,什麼都會了?!可別作夢喲。
當什麼都想要幫孩子做,但父母有沒有想過我們相對也在剝奪孩子學習食衣住行育樂的能力?我經常講一件事:「當你幫孩子做得愈多,你會變得愈聰明,反應會愈來愈快。但是,很抱歉,孩子卻會愈來愈笨。」
不要讓孩子理所當然認為這些日常生活瑣碎的事情都需要爸媽來幫他做。當孩子可以自己挑選洗完澡後要穿的衣服,就試著讓他挑。該把要換洗的衣服丟至污衣袋,你就讓他丟。
主動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孩子藉由實際的經驗,以獲得屬於自己的自信。讓孩子擁有一種「我也有這個能力」的感覺,這是非常關鍵的一件事。當孩子自覺擁有這份能力,在合理範圍內,孩子就會試著去探索、去接觸、主動性地去了解。
你可以列出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能力清單。幫孩子把這些做成紀錄、拍照、或錄影。適時讓孩子知道,讓孩子看,讓他對自己生活自理的能力有信心。我會做、我能做、我可以做、我盡自己的能力做,這將是孩子成長上最豐富的旅程。
請適時放手,別讓太多的輔助把孩子的成長機會偷走。
延伸閱讀: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佳,爸媽該怎麼協助?
【專訪】一下迷路一下爆走:讓孩子走出體制教育,因為我不想當「草莓農」
本圖/文由「BabyHome」授權刊登,非經同意不得任意轉載。
原文出處:不想當虎媽、又怕教出媽寶?培養獨立的孩子,心理師教你這樣做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