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圖/文:陸子帆
大二的時候,有一門課師從一位德高望重的師長,他第一次給我們上課就讓我們先讀一段《大學》,裡面開篇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以後每節課都會先讀一段,再正式授課。而當時愚鈍無知,只曉得《大學》裡面在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但並沒有用心去領會此書中的智慧精華。
步入社會,物慾橫流的商品經濟環境,使得這一代人慾望加速膨脹,心態也日漸浮躁。許多人在竭盡全力地追求著物質上的財富,但卻不清楚工作外的生活為何越來越糾結和茫然。日復一日地勞碌,但焦慮也與日俱增,沒有安全感和存在感。
如今中華盛世漸現,迷茫卻也一點點地侵佔了內心。我們不斷地向外求索的同時內心反生無奈亂象。也許我們過度關注心外的世界,忘卻了放逐已久的心靈。近來身邊的事情太多,想必也是太久沒有回歸內心,進行一場談話,以致停下追逐的腳步時找不到北。不經意地想起自己喜歡的一段話:妳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妳來到此花面前時,則此花的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可知此花不在妳心外。記得那是在看龍應台的作品時看到的,覺得寫得很好,就記住了。後來才知原來此話出自於王陽明先生遊南鎮時,答友人問:“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其實在以前學歷史之時,也有接觸過王陽明心學,有一些皮毛膚淺的認識,但那時年少無知也不感興趣,並沒有深究。只知王陽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餘姚人。明朝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心學”創立者。少年時便胸懷大志,以“正心修身,平治天下”為己任,後因體弱多病,接觸佛、道思想,並於家鄉的“陽明洞”習道家導引術以養生,因此以“陽明”為號。先生認為“心即是理”,只要通過格物致知的實踐功夫,將各種蒙蔽心體的閒思雜念拂去,便能認識本心中的“良知”,從而讓源於良知的本能智慧顯露出來。
王陽明的著名思想“知行合一”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覺,便是冥行,便是‘學而不思則罔’,所以必須說個知。知而不能真切篤實,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學則殆’,所以必須說個行。”
如今特地去了解王陽明先生的心學,確切地說,應該是了解何為心學、先生心學的中心思想及如何入門去學習。當然還有先生的生平以及對其思想有所影響的學問和相關書籍也會讀,如開篇說的《大學》,以前欠下的,現在該償還了。
先生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當今,心為物役似乎已是常態,外界的物左右了內在的心,以至於人們普遍感覺是,物與幸福的增長不成比例。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智慧便會顯露出來,又何苦讓自己陷入現實的夾縫中苦苦掙扎?
先生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其臨終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Polygon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