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草根影響力新視野╱記者梁瓈月編譯】

在1999年,天下文化曾出版「MIT媒體實驗室」(The Media Lab : inventing the future at MIT)一書,介紹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一群藝術家如何創造人類的未來。最近台北設計城市節剛好展出3項他們的發明,我們剛好可以來重溫一下這個神奇的實驗室。

MIT媒體實驗室於1985年創立,內容結合了數位未來以及創意的新生活型態。當時它的創辦人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就是「百元電腦」(One Laptop Per Child,OLPC)計劃發起人,該計劃不但讓人關注非洲資訊落差,也間接影響後來小筆電的流行,他認為整個傳播通訊媒體:包括電視、電話、錄音、錄影、電影、報紙、雜誌、書籍,以及徹底顛覆並改造這些媒體的電腦,正發生某些重大的改變。在那個電腦以及網路尚未普及發達的年代,他們在辦公室毎一張桌子都擺上一台電腦,並在毎一個房間架一個複合媒體網路,對他們而言,他們很少將重心放在市場需求,反而把重心放在想像並創造未來的世界。
201410162000_梁瓈月_文創_一群藝術家在「MIT媒體實驗室」創造人類未來2
MIT 媒體實驗室一角

MIT媒體實驗室崇尚獨特的文化,就是跳脫出框架、既定疆界以及原有的遊戲規則,他們鼓勵跨領域組合研究,所以常激盪出令人驚艷的新發明。

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們研發出的成果如無線網路、無線感測器及網頁瀏覽器等
,改變我們現今的生活方式。在21世紀,他們則著重在改善人類經驗,近幾年該實驗室聚焦於應用設計和技術解決社會問題。例如,有一位因為山難被迫節肢的學生就參與研發機器義肢,他們專注在新科技改變人類對於人體性能的概念,並讓科技可以無縫接軌。該團隊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腳踝關節,以及具備人類下肢行走功能的機器義肢。世界上第一次,一位截肢者因為這項發明可以像其他人一樣正常行走甚至跑步登山。
201410162000_梁瓈月_文創_一群藝術家在「MIT媒體實驗室」創造人類未來1
Hugh:人,永遠不會殘疾。我們已有的環境、科技才是殘疾的。

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還推動一個新的科技,分析和精確控制神經迴路,包含涉及開發新醫療治療,如帕金森氏症等腦部不受控制的腦部疾病研究,或是改變如重度憂鬱症等疾病的心理和情緒狀態。

跟其它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不同,這個媒體實驗室涵蓋授予「媒體藝術與科學」的學位以及純研究課程。這裡有接近40位教職員工、高級研究人員和訪問學者帶領實驗室的研究項目,以及48個研究分支機構和75位科學家和客座博士後研究人員。另外還有80餘名工作人員支援實驗室的研究,設施和管理。

這個單位毎年有70多位會員贊助4500萬美金的年度預算,去年他們招收80名碩士、66名博士,目前共組成25個研究小組,研究超過350個專案計劃。此外,還有超過20個麻省理工學院大學畢業生參與在媒體實驗室的研究,以及超過200個大學生透過MIT大學生研究機會計畫(UROP)來實驗室打工。

研究內容跨越各個領域,從語言、音樂、畫畫,到電動車、腦神經、機械人、最新的穿戴式眼鏡、3D列印等,毎個小組都有教授和資深研究員帶著學生做研究。

就算已經創造許多新紀錄,他們仍熱衷提問人類不曾問過的問題,而這些疑問可能會徹底改變人類生活、學習、自我表達、工作以及玩樂的方式。Media Lab 的使命,除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之外,還包含尋找未來生活的各種可能性,以及如何創造未來50年,甚至100年的人類知識。

引據來源:
http://www.media.mit.edu/files/inventing-future.pdf
http://www.media.mit.edu/files/overview.pdf